Health 發達集團副董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2-18 13:58

寬鬆風潮延燒 歐亞競貶拚出口

就在歐洲央行1月22日啟動量化寬鬆(QE)沒幾天,新加坡金管局於28日無預警宣布寬鬆貨幣,中國人行2月4日閃電公告調降存準率2碼,丹麥央行緊接著於翌日宣布降息,而且是今年來第4次。從歐洲到亞洲寬鬆聲此起彼落,但各國為求自保競貶貨幣的結果,恐怕沒人是贏家。
眼看利率低到不能再低仍無法激勵投資,美國又是唯一出現實質成長的地方,亞洲與歐洲決策者只好寄望貨幣貶值這一招,因為他們相信出口具價格競爭力,有助於經濟成長。
美國銀行美林分析師David Woo及伊拉洛夫(Vadim Iaralov)在給客戶的報告指出:「市場逐漸凝聚這樣的共識,貨幣戰已不聲不響開打。」報告提到,今年以外匯市場震盪的幅度,已觸及20年來非危機時期的最高點。該報告的結論是,貨幣貶值雖可短暫替經濟打強心針,倘若每個國家都起而效尤,這類以鄰為壑的政策終究是白忙一場,更恐傷及全球貿易和資金流。
今年來出手寬鬆的國家占了全球經濟產出的3分之1,包括半數的20國集團(G20)成員,雖說有經濟體因寬鬆受惠,美國、瑞士、丹麥等國的出口商卻因本幣勁升而叫苦連天。
不過今年伊始掀起的寬鬆浪潮似乎有別以往,大體上央行寬鬆的目的不在壓低匯率,主要還是著眼如何替經濟開最佳處方,貨幣連帶走貶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國際金融協會(IIF)執行董事洪川(Hung Tran)指出,即便近來各國的寬鬆措施並非瞄準匯率,「內需導向政策自然而然會對匯率產生影響。」
為免美國成為這波貨幣戰的受害者,理論上聯準會(Fed)應繼續維持目前在歷史低檔的基準利率到2015年之後,盼藉此削弱持有美元的吸引力。但近來美國成長的噴發力道若持續下去甚或增強,Fed仍不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的話,恐怕會出大亂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