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肉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2-10 12:00

專家:別相信華爾街評級

專家:別相信華爾街評級
你還在像一般投資散戶,完全依賴華爾街評級嗎?專家警告,儘管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多年,評級機構依舊存在結構性缺陷與利益衝突等問題,而這一局面必須改變。
MarketWatch專欄作家魏德納(David Weidner)撰文指出,大家可能以為,那些在金融危機時代,因購買AAA評級有毒資產而慘賠的投資人,已經學到教訓,但事實恰巧相反。.
多數機構投資者及許多散戶仍然依靠信用評等,不過有人會說,信貸評級和過去不同,已經提高改善,變得更加可靠。這樣的論調依據何在?當然是評級機構自己說的。
大家可先退一步,回想一下這個行業的糟糕紀錄。銀行不顧自信貸標準,保險公司大膽投注根本不熟悉的產品,機構貸款規模遠超自身能力,至於政府則創造出民眾瘋狂買房的動機。對於次貸危機與經濟衰退,他們確實需要負極大責任。
●金融亂局中 全身而退
評級機構為了利潤不顧責任,對這些災難性行動給予祝福和讚美,他們完全是將利潤放在了責任前面。倘若當時他們不為那些有毒債券背書,美國人不至於到現在還得籠罩在房市陰霾下。
在這場亂局中,評級機構無論是史坦普(S&P)、穆迪(Moody’s)還是惠譽(Fitch),基本上都可算是全身而退,除零星幾次訴訟外,幾乎沒惹上麻煩。
如今不合理局勢似乎開始改變,史坦普日前與聯邦政府和多個州達成協議,以近14億元就給予錯誤評級的指控作出和解。為何我們要相信眼前看到的就是對他們的適當懲罰?其實與他們從這種業務當中所獲取的利潤相比,罰款真的不痛不癢。
華爾街日報指出,透過為基於貸款和其他債務的證券進行評級,穆迪從2002年到2006年共計賺進大約30億元,2006年為母公司貢獻44%的營收,高於2002年的37%。報導援引一位前評級經理人的發言,指銀行總是例行公事地購買那些評級最好的證券。
●花錢買評級 隨處可見
總之對利潤的貪婪,以及評級機構願意給予高評級的意願結合起來,一個扭曲環境就此誕生,幾乎所有證券都擁有最佳評級。的確,這不能全都歸咎於評級機構,他們經常面對極為複雜的商品,但並未獲得足夠的資訊,不過無論如何,花錢買評級確實隨處可見,普及程度迅速擴散至整個系統。
對評級機構的調查動作相當緩慢,更糟糕的是,即使有過一陣對整個評級行業進行徹體改革的呼聲,這個行業的本質瑕疵依然存在。
2010年的華爾街改革與保護法案(Dodd-Frank)希望達到強化政府監督的目標,但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曼斯(Jeffrey Manns)曾在2012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法案實際上並沒有觸及到核心問題,反而造成了監管策略的衝突。
曼斯的建議是,創造拆分行業的動機,或至少強化競爭環境,他也建議結束證券發行方付費的模式。
你若有興趣不妨閱讀證監會最新的評級機構年度概要報告,長達25頁的文字中談到了危機時期如高盛Abacus等評級醜聞,有一段落怵目驚心,「在一家較大的評級機構裡,非評級部門的員工也參與了評級工作,甚至包含在評級委員會進行分析。」證監會寫道,「這家評級機構在該部門員工的訓練、監督和利益衝突審查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
魏德納表示,如果你是一位對評級機構、監管部門以及檢察官們都充分信任的投資者,最好還是仔細思考一番,一個不久前還貼著「垃圾」標籤的行業,怎麼可能這麼快交出AAA的回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