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祥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2-06 14:14

壽險業很賺? 靠不動產估價灌獲利

〔記者廖千瑩/台北報導〕去年金融業多家業者帳面獲利創新高,但事實上,金融業去年並沒那麼賺,有些業者靠不動產評價改變挹注獲利,有的是併購產生廉價購買利益,藉創意會計來墊高獲利,今年少了這些豐厚的一次性獲利,金融業的獲利恐怕就要打回原形。
以壽險業為例,前年在金管會核准下,國泰金提出44棟投資型不動產評估增值利益,認列不動產增值特別準備金443億元,可分5年收回,每年以100億元為限;這部分的不動產增值利益可列入損益表,但須全數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且限制盈餘分配,小股東是沒辦法分的。
另去年初國泰金旗下國壽投資用不動產增值利益改採市價認列,每半年評價一次,且按市價變動的增值利益也會進損益表,去年6月,因台北市一筆民生建國都更案拿到建照後,當時也認列一筆137億元的不動產增值獲利,這些不動產增值獲利一樣也是提列特別盈餘公積。
在國泰金之後,富邦金等多家壽險也跟著如法炮製,富邦金去年10月也宣布,改採公允價值(俗稱市價)模式評價投資性不動產增值利益,如此一來,2013年富邦金控淨值將增加252億元,純益也因此大增58.04億元。
不過,壽險業這些會計原則的改變,都是經過金管會核准同意的,如此一來,讓壽險業在淨值、獲利上都進補,壽險業者說,淨值進補有助於壽險業打亞洲盃,且也能強化公司的財務能力。
元大寶來績效基金經理人劉博玄說,壽險股去年獲利表現創高,但其實有滿大一部分都還來自於不動產增值利益,在會計準則改採公允價值的市價認列後,獲利與淨值雙雙進補,不過今年少了這一塊,加上今年房地產景氣保守一點,若房地產價格向下,這部分可能就會受影響。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