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ealth 發達集團副董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1-08 21:21
《華爾街日報》:亞洲企業債務壓力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亞洲企業趁低利率大舉借貸美元,享受廉價融資,但隨著以中國為主力的亞洲成長引擎放緩,加上美元走強及利率看升雙重打擊,亞洲企業債務壓力大增,《華爾街日報》(WSJ)指出,當前處境有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
近7年亞洲美元融資金額概況
如1998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國家經濟成長放緩開始侵蝕企業的利潤,而隨著美元升值,亞洲企業在支付美元債息時,又需要更多本幣。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執行總裁洪川(Hung Tran)指出,亞洲企業將更難以利用本地收入來償還以美元計價的銀行債務,即將到期債務展延的難度也跟著增加。
對東南亞國家的借款人來說,債務負擔尤重,這些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最大。去年12月,印尼盾兌美元貶至1998年危機以來的新低,迫使印尼央行採取措施捍衛印尼盾,泰銖去年也走軟,馬元本周兌美元貶至5年低點。
目前東南亞國家已出現壞帳水準上升跡象。泰國規模最大的4家銀行去年壞帳佔貸款餘額比率已從2013年底的2.6%上升至2.8%。
不過相較美國國內利率接近零,跨國銀行仍樂於放貸給亞洲企業,回報更高。路透數據顯示,即使美國升息可能性日益明顯之際,去年在亞洲(不含日本)發放的聯合貸款規模仍成長13%至歷史新高5229億美元(16.7兆元台幣)。
當前狀況讓人聯想起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但分析師認為,亞洲銀行業目前資本金水準更高,政府也擁有較高外匯存底,亞幣應不至於重演當年狂貶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