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景 發達公司主任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11-24 20:09
再談中韓FTA: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中韓前天宣布FTA完成初步協議,文本細節及部分內容將在今年底完成,預計明年初簽署。韓國原本落後台灣與大陸談判協議的進度,卻在韓國朝野一致決心下,強忍國內反對聲音,快速超前台灣,讓我們陷入極大的窘境:如果希望加快與大陸簽貨貿協議,有求於人,必處於談判的不利地位;或者一味拖延,產業直接受到衝擊而出走,台灣經濟一蹶不振。
依經濟部統計,中韓簽署FTA之後,韓國每100元出口當中,將有62.7元可以免稅,也就是說韓國FTA的覆蓋率將達到62.7%,遠遠超過我國的9.7%。另一方面,台韓兩國都是以中國大陸為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且台韓產品相似度達到77%,因此當韓國產品免稅進口大陸之後,就會造成對台灣產品的排擠。據經濟部估計,中韓FTA生效後,會使台灣總出口減少1.34% (37.5億美元),總產值減少0.98% (89億美元),GDP下降0.5%。
不但如此,台灣主要出口產品中的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與玻璃等,與韓國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幾乎完全重疊,因此很可能被韓國產品替代。依經濟部洽各相關公會的估計,我國整體工業產品每年將被韓國替代約占對大陸出口總額的2.0%-5.4%(約31.6-84.2億美元)。
另外,經濟部還沒有說的是,當這些重化工業生產受到影響時,勞工的就業也會受到影響,而且,大部分重化工業的工廠是設在中南部,因此到時這些產業的產值與出口受到影響時,中南部的就業受到衝擊勢必更大。
關心台灣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專家學者,應該都還記得,在2010年初,兩岸ECFA正在積極協商之際,韓國媒體擔心台灣與大陸產業整合,台灣產品將在大陸市場上排擠韓國產品,因此他們創造了一個英文字「Chiwan」。當年4月,韓國總統李明博在青瓦台親自主持會議,討論如何加速與大陸的貿易自由化問題,以提升韓國產品在大陸市場上的競爭力,當年還發生激烈的街頭 抗爭運動,但韓國勇往直前的決心不變,2012年朴槿惠總統開始啟動與大陸協商FTA,現在兩年過後,他們即將完成與大陸的FTA。中韓FTA不但包括了商品貿易協議,而且也包括了服務業貿易協議和其他相關的協議,也就是說,中韓FTA是採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完成所有的協議,這與兩岸ECFA採逐步完成的保守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其實韓國與大陸在過去兩年已經有過十幾次的協商,每次協商後的進度都有公布,在相關的網路上很容易查得到。也就是說,對這個議題關心的人而言,非常容易掌握他們的進度,因此,這次中韓雙方領導人利用APEC宣布完成初步協商,應該不會令人太意外。
不過,這兩天仍然有一些反對人士認為,中韓FTA還沒正式簽署,所以對台灣的影響不會馬上出現;他們也認為中韓FTA是一個低度開放的FTA,對台灣的衝擊有限。這種自我安慰的說法,對台灣未來是一大傷害,因為過去這些年來韓國大力推動自由化與國際化,先後與東協十國、美國及歐盟都簽署了FTA,而且都已經生效了,現在與大陸洽簽FTA又跑在台灣前面,反觀台灣洽簽FTA的速度遠遠落後,我們要追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其實,早在2001年新加坡與紐西蘭簽署FTA,2002年大陸與東協十國簽署FTA開始,東亞洽簽FTA的速度就非常快速,從當時的五個,到現在超過45個;同時,全球已簽署的FTA已超過500個,生效的超過300個。而由於台灣進入的速度太慢,近年來出口競爭力逐漸下降,尤其是與韓國相比,台灣在主要國際市場上的市占率與韓國的差距,幾乎都是愈拉愈大。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我們絕對需要國際市場的支持,現在國際經濟正在快速整合當中,台灣當然應該積極參與,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一個政府看到國際經濟情勢已經是如此的險惡,而如果不採取積極主動的處理態度,那可能才是真正麻木不仁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