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榮 發達集團副董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11-12 22:18

中韓FTA敲響台灣出口競爭力警鐘

11月10日APEC會議前夕,中韓宣布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對韓國而言,等同完成與美國、歐盟以及中國三大經濟體的FTA拼圖;對台灣而言,儼然是敲響台灣出口競爭力的警鐘。
台灣對於中、韓即將簽訂FTA的擔憂,其來有自。根據國際貿易中心(ITC)資料,2013年台灣商品進口在235國中排行第18位,出口在234國中排名第18,雙雙較2001年的第16、14名退步,對比同期間韓國的商品進、出口排名分別由第14、13名進步至第9、7名,此消彼長狀況明顯。
礙於國際政治地位特殊,台灣長年來在拓展貿易版圖上難有重大斬獲。截至2014年10月,台灣已與8國簽署FTA,其中與中國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新加坡簽署的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雖相繼於2010年9月、2014年4月生效,但9.68%的貿易覆蓋率仍遠低於韓國的41.93%。
2011及2012年分別生效的韓歐與韓美FTA的經驗顯示,FTA協議上路會讓兩貿易競爭國此消彼長。2011年7月韓歐FTA生效前38個月台灣對歐洲出口成長5.5%,本較韓國對歐洲出口成長率高出1.5個百分點,但該FTA生效後,面臨歐洲景氣的低迷,台灣對歐洲出口衰退1.9%,原本領先韓國的局面已消失殆盡,部份原因應與台灣非零關稅產品在歐洲平均關稅率5.44%,高於韓國0.34個百分點有關。
2012年3月生效的韓美FTA,生效前30個月台灣對美國出口成長18.1%,僅略低於韓國對美國出口成長率0.4個百分點,但同樣面臨美國不景氣,該FTA生效後30個月台灣對美國出口衰退2.1%,韓國卻維持成長態勢,使得台灣、韓國對美國出口成長率差距擴大至6.3個百分點,反映台灣非零關稅商品在美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高出韓國1.57個百分點的價格競爭劣勢。
令人擔憂的是,中韓FTA對台灣的影響較之前韓美、韓歐FTA更大。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資料計算,2012年韓國與中國的商品貿易互補性為0.51,略高於與美國的0.5、歐盟的0.49,顯示韓國與中國藉由FTA衍生的貿易擴張效果可能還高於當年的韓歐與韓美FTA。
雖然台灣輸往中國電子產品、資訊與通信產品多數可適用資訊科技協定(ITA)而免除課徵關稅,但光學器材、化學品出口至中國平均需負擔9.9%、6.5%的關稅,電機設備、機械平均關稅率計8.3%,塑橡膠製品為9.4%,紡織品高達11.4%,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為7.3%,運輸工具高達13.1%,合計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率仍高達8.87%,顯示電子產品以外的產業受到中韓FTA的影響最大。在這些仍需課徵關稅的產業中,光學器材、化學品出口至中國占其總出口之比例高達70.7%、51.7%,電機產品、塑橡膠製品次之,占比接近4成,機械占比接近3成,紡織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占比在2成上下,運輸工具占比則近1成。易言之,未來台灣的石化、塑膠製品、紡織原料及紡織品、鋼材、大型機具、面板等產業與韓國在中國市場競爭的壓力勢必更大。
參考2009年10月韓歐FTA簽署,至2011年7月始生效,以及2010年12月韓美FTA簽署,至2012年3月正式生效經驗,中韓FTA於年底簽署後,應還不致於對2015年的台灣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但預計2016年生效後,競爭壓力勢必湧現。因此,對政府與產業界而言,未來一年的因應時間相當寶貴。
對此,政府首先必須在第一時間掌握中韓FTA協議的內容,特別是未來降稅的時程,藉此擬定對台灣可能受影響產業短期的救濟措施,並應積極地擬訂引導企業轉型的中長期產業政策,讓企業在品質方面與韓國競爭,擺脫受FTA影響的價格競爭牽絆。
其次,目前台灣出口競爭力下滑除了難以融入區域整合的因素等結構性問題外,還包含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從互補走向競爭、PC產業出現典範轉移、手持行動裝置競爭性提高等。在難以凝聚社會內部共識與艱難的國際政治現實下,政府應積極思考,將更多政策資源配置在解決區域貿易整合之外的結構性問題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