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榮 發達集團副董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11-12 22:17

企業、資金 恐捨台投韓

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帶給台灣極大經貿壓力,台灣金融研訓院長鄭貞茂昨(11)日表示,影響明年會慢慢出來,但真正衝擊台灣的範圍早已從貿易提升到投資,最大衝擊是外人直接投資(FDI),未來布局亞洲的跨國企業將選擇韓國為據點,連台商也可能到韓國投資設廠,為的就是獲得出口低關稅。
外人直接投資向來是台灣的弱點,鄭貞茂指出,在兩岸洽簽ECFA,進而談妥服貿協議時,有許多日本大商社有意選擇台灣,作為前進大陸市場的生產基地,後來卻因服貿卡關,加上日圓持續貶值,讓日商留在日本生產更為有利,台灣就此錯過大好機會。
他說:「國際情勢瞬息萬變,一過了時機點,就無效了!」
鄭貞茂強調,廠商會選擇到那些地方投資,取決於在該地的生產比較方便,出口關稅比較低,FTA可促進貿易,具有關稅優惠,是影響廠商選擇投資地點的關鍵因素。而且,就他的接觸,實際上已有台商因此到韓國設廠。
科法斯全球經濟學家Yves Zlotowski昨天也在「科法斯國家風險論壇」指出,相對於其他地區的新興貿易,亞洲各國間的貿易一直非常活躍,樂觀看待亞洲各國的國家貿易風險,大部分新興亞洲市場可望維持高水平且穩定成長。科法斯預測亞洲將於2014和2015年保持6.3%和6.2%增長,優於全球新興市場平均增長的4.3%至4.7%。
富邦金控資深經濟學家羅瑋則認為,FTA是雙面刃,簽訂後該國出口增加、進口也增加,中韓FTA覆蓋率在全球排名第二,第一是智利,智利的經濟並沒有多好。美韓簽訂FTA後,南韓出口美國增加,但韓國與歐盟FTA簽訂後,南韓對歐盟的貿易逆差持續增加,一旦政府加快腳步對外簽訂FTA,對台灣也會增加產業的外部壓力,製造業廠商需要快速增加創新能量。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