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2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08-10 09:08
券商掀合併潮 不利小期貨商
儘管今年稍早元大金控併購群益證券破局,但證券合併的戰火不會消逝,明年開發金、凱基證、金鼎證合併可望成型,母公司大者恆大下,勢必引起投信、期貨等子公司質變,因此明年對於小型期貨商來說,經營恐更為艱辛。
前幾年金控當道,所有金控業者都希望提供客戶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的服務,因此舉凡銀行、證券、投信及期貨等業務都備齊,但今年由玉山金控將旗下的玉山投信出售予施洛德集團,可以嗅出,金控的思維已經改變,獲利過低或不熟悉的業務,未來都可能切割。
期貨市場高階經理人流動今年也有新變化,原永豐期貨總經理盧立正在7月跳槽元大金控旗下的元大期貨;亦傳出某獨立期貨商董事長有意出走,往其它金控集團發展,都透露出期貨市場未來的變動性。
雖然期貨市場近二年受到成交量仍持續成長,上半年國內期貨市場總交易量達6,573萬口,年增率超過二成,專營期貨商亦都維持獲利,但是以期貨市場手續費競爭在前幾年已經殺到見骨,目前期貨經紀商絕大部分的獲利都來自客戶存入的保證金利息收入。
以去年底20家專營期貨商,其中僅有兆豐期貨及金鼎期貨二家處於虧損狀態,其它18家均獲利,但國泰期貨及飛馬期貨全年獲利還不到1,000萬元,四家業者中包括兆豐期貨及國泰期貨都屬於金控體系。
儘管期交所持續推出新商品,希望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擴大期貨市場量能,但以期交所近年推出的新商品中,唯一匯聚人氣的恐怕只有今年2月底推出的新台幣計價黃金期貨,新商品帶來的動能,恐怕不若期交稅調降,降低客戶當沖成本來得大。
期交稅下降或可刺激成交量,對期貨業者來說,期交稅下降當然好,不過可能破壞手續費的穩定性,業者看中的並不是手續費而是保證金將之水漲船高,但因國外市場中,一般會將保證金衍生的利息還回客戶手中,若未來這個制度與國際接軌,恐怕有大部分的期貨經紀商將轉盈為虧。
加上證券或是金控體系,都面臨資本適足率的問題,意謂金融業者必須要維持一定的流動資本,以因應承做業務的風險。期貨經紀商的資本額要2億元,加計自營商4億元資本額,若6億元的資本額每年獲利還不到千萬元,不如回收資金承做獲利更高收益的業務。
以台灣金控發展的經驗看,不少金融業者已經逐步體會,競爭激烈所有的領域都要自行發展的難度超高,期貨商扮演滿足其中一環的商品及服務,未來可能會打破,對金控業者來說,可能將旗下的期貨或投信等公司售出或結束,轉與其它同業策略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