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10-08 08:16
品人生:適度「放空」的重要性
適度「放空」的重要性:什麼事都不做,創造力更豐富
在網路時代,娛樂和讓人分心的事物無窮無盡,我們很容易處在一個持續忙碌的狀態裡,誤以為自己很有生產力。過度氾濫的資訊不但會局限創造力,甚至有害心理健康。每一天,試著讓大腦放空一段時間,可以讓我們更有創造力,身心更健康。
身處在當今網絡化的社會裡,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淪為資訊超載的受害者。內省(introspection)和反思(reflection)已經變成了失傳的藝術,因為「只要完成這個」「把那個找出來」的誘惑實在是強大到難以抵抗。
然而,更認真工作不必然是更聰明地工作。事實上,放慢步調,並且定期地排出「什麼事都不做」(doing nothing)的時段,或許才是我們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藉以引導出有助於激發想像力、改善心理健康的精神狀態。
推開推開資訊,才有時間做更重要的事
我們的生活已經變得是透過忙碌的程度(busyness)來界定的。環顧你的四周,在車站、咖啡店、街道上,人們都黏在他們的手機或平板上。
我最近詢問了一個我輔導過的高階主管(我姑且稱呼她為海倫),她一天收到多少e-mail。「500封!不過我一封都沒看。如果我看了,我就沒辦法工作了。」取得資訊一點都不難,真正的挑戰在於「把資訊推開,這樣我才不會苦於資訊超載。我需要時間去思考。」
海倫有一個助理,會幫她過濾所有的e-mail,所以海倫每個星期都會花上幾個小時,跟助理一起討論有問題的郵件。「我不是領薪水來做這種工作的。」
她解釋,「如果我一直都忙著做別人期望我做的事情,我就沒有時間留給我應該做的事情了。在網路空間裡,你是沒辦法從事有創造性的工作的。」
海倫說的確實很有道理,我也從經驗中發現,很多人如果能夠做得少一點,深思多一點,情況都會更好。
只是,人們向來很難真正接受「什麼都不做」這件事。我們會把它跟不負責任、浪費生命聯想在一起。大多數人如果不做點什麼的話,都會產生罪惡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當我們覺得真的很忙碌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亢奮。而分心所引起的行為,像是不斷地查看e-mail,會刺激腦部大腦分泌多巴胺(dopamine)到血液裡,讓我們感到一陣興奮,導致手邊的動作更難停下來了。
這種情形的危險在於,我們可能會失去我們的連結(connections),不只是人際之間,而是我們跟自己的連結。如果我們不給自己一些不受打擾、可以自由聯想的時間,就比較不可能產生個人的成長、洞見和創造力。
無聊的好處: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
「什麼都不做」和「無聊」(boredom)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如同我在〈什麼都不做和無事可做:空閒時間和無聊的潛藏價值〉(Doing Nothing and Nothing To Do: The Hidden Value of Empty Time and Boredom)這份報告中所說的,儘管我們多半都覺得「無聊」很難忍受,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無聊卻可以成為某件事的序曲、開端。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聊甚至可以被視為一個臨界、初始的空間(liminal space),一項關鍵的資源,促使我們去尋求不熟悉的事物。
然而,在網路時代,娛樂和讓人分心的事物幾乎是無窮無盡,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持續忙碌的狀態裡,而非什麼都不做。而我們在網路空間(一個多工和極度活躍的世界)裡的狂熱行徑,也讓我們得以自欺欺人,誤以為自己是很有生產力的。
真相是什麼呢?社群媒體其實是非常被動回應的(reactive),並不是非常有原創性的(original)。它不但局限了創造力,而且可能有害心理健康。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在行動與反思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可能會面臨心理崩潰(psychological burnout)。
高效主管的祕密:從忙碌中抽身,才能思考和行動
不幸的是,在當代組織裡,工作成癮者不但備受鼓勵、支持,甚至還會得到獎勵。而且這個瘋狂行徑的發展愈演愈烈,很難對抗因為這樣的行為對組織是很有用的。
這跟「控制」有關,背後的心態是:「我付給那個人高薪,為什麼他們不在辦公桌前工作?」然而,拚命工作和聰明工作未必有關。事實上,一個工作狂文化很可能會促成嚴重的個人和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士氣低落、情緒沮喪、藥物或酒精等成癮物質的濫用、職場騷擾、關係破裂、缺席率高於平均。
成效最高的主管都是可以行動和思考的人,這意味著他們隨時都可以從不得不忙碌的狀態中抽身。
什麼事都不做:激發無意識思考,孵育創意
什麼都不做或無事可做,都是刺激「無意識的思考過程」的珍貴機會。無意識思考擅長於整合和連結資訊,其運作方式就是在我們廣大的知識資料庫裡,潛意識地執行聯想性的搜尋。在這個心靈區域裡,我們比較不會受到傳統聯想的限制,比起我們有意識地專注於解決問題時,更有可能產生新穎的點子。
這些思考過程的結果,可能不會立即進入我們意識層面,為我們所察覺。它們可能需要時間去孵育。在此提供的建議是,什麼事都不做(或是少做點事)不但是增進心理健康的最佳良方,也可能是解決複雜問題的最好方式。
一個好的問題解決者會在停止了意識的工作之後,還會繼續無意識地工作著。人們可以藉由斷斷續續地專注在問題上,同時又關注一些世俗的活動(像是散步、開車、閱讀、跟小孩玩),而找到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
切斷與周遭事物的連結和專注在當下的好處,在企業界日益受歡迎,許多高階主管開始從事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以協助他們制定決策和解決問題。
不過,如果一個主管持續瘋狂地工作9個小時之後,再去參加正念課程,可能也只能發揮暫時的效果。理想狀況下,這種中斷、放空的時間應該是放在一天當中。到外面走走、把腳翹在桌上一段時間,說不定都會比午餐都不吃、一直在工作來得更有生產力。
義大利畫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說得很好,「天才有時候是在工作最少的時候,完成最多事。」有許多著名的例子,都是人們「憑空」(o u tof nowh e r e)想出絕佳點子,從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浴缸裡發現了浮力的原理,到牛頓在林肯郡公園(Lincolnshire garden)散步時發現了地心引力,和英國樂壇披頭四(Beatles)成員之一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有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在睡夢中完成了《昨日》(Yesterday)這首歌的旋律,都是如此。
創意的孕育期也可以透過許多方式引介、推行。像是3M、皮克斯(Pixar)、Google、Twitter和Facebook等公司都已經讓「不連續、斷裂的時間」(disconnected time)變成他們工作場合裡很重要的面向。
工作太拚命了嗎?事情愈做愈多,就是該放空的時候
要察覺出我們已經工作得太拚命,而且不是太聰明,通常可以從以下跡象看出來: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永遠都還有更多事要做的狀態裡。我們欺瞞自己,以為只要再多做一件事,就可以放鬆。這樣的念頭其實是一種妄想和錯覺,結果不是我們的待辦清單(to-do list)繼續拉長,就是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再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
如果我們持續陷在這樣的心態裡,就是時候該擺脫單調的工作,稍事休息一番。出人意表的是,通常只要斷線一段時間之後,問題看起來就會大不相同。我們可能會發現,答案其實一直就在那裡,正面直視著我們。
經理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