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a 發達集團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9-09 22:07
電池續航力 台日韓大較勁
2014-09-09【工商時報】
【呂學隆】穿戴式裝置被視為新一代創新與市場成長的動能焦點,在醫療照護、運動生理監測、智慧通訊等應用上逐漸累積市場規模與影響力。但在這波穿戴式裝置熱潮下也出現技術瓶頸─電池續航力,日、韓等電池大廠及台灣新創業者,都積極投入可撓式電池/全固體鋰二次電池等技術,希望快速突破技術瓶頸與成功量產,搶占穿戴式裝置市場先機。
由於穿戴式裝置強調更為貼近人體工學的設計需要,因此產品設計上須更輕薄短小,在整機設計與零組件搭配上在重量與體積上,也更斤斤計較;對於軟性零組件、可撓式設計上需求更殷切,以滿足穿戴並服貼人體的需求,凡此種種都影響了現今穿戴式裝置各項零組件的選配與設計。
目前市面上的穿戴式裝置,以智慧型手環與智慧型手表2大類最多。智慧型手環多提供醫療照護、運動生理監測等應用功能,強調對人體各項生理訊號與狀況進行即時準確的監控,並且即時回饋與提醒使用者;智慧型手表除了各項生理監測功能,往往還強調產品與智慧型手機各項功能的連動,成為智慧型手機的延伸產品,因此包含通訊、顯示、簡要運算等功能均需齊備。
但是在納入更多功能之際,也代表使用時的功耗增加,影響產品的使用續航力與電源供應,也成為產業廠商的技術挑戰。
仰賴低功耗技術
觀察市面上的穿戴式裝置,大多強調具備可連續使用數天的續航力,廠商多採用低功耗、低電壓相關元件進行設計,如藍芽通訊技術、感測器整合。
若是在以生理訊號監測為主的穿戴式裝置或手環等產品上,使用續航力目前尚可滿足需求。但隨著裝置螢幕與顯示功能等納入設計,或是強調具備螢幕顯示等功能的智慧型手表、眼鏡等產品,因其需具備的功能與相對應零組件越多,此時裝置內建的電池與電源供應,就會逐漸產生不足之處。
以應用於穿戴式裝置用電池技術來看,因產品安全性需求與設計考量,絕大多數市面上的穿戴式裝置現今仍然使用安全性較高、電池不易爆炸燃燒或產生漏液問題的鋰高分子電池技術,內建於裝置當中。
若是以監控生理訊號或運動健康照護需求為主的智慧手環類型產品,目前電池電容量大多在100mAh以下,其中僅有如三星SAMSUNG Gear Fit因同時搭配AMOLED、6軸動作感測器等元件,因而在設計時採用210mAh電池容量。
在智慧型手表方面,因所需支援的通訊與顯示功能較多,所搭配的電池容量多在200mAh以上,甚至在Google Glass當中,電池電容量達570mAh,可見電池技術應用於穿戴式裝置產品時,電池容量上的不同需求特性之影響。
曲面、可撓成焦點
另外,為了提高穿戴式裝置產品設計的彈性,也有曲面電池、可撓 式電池等成為廠商發展重點。
例如,SAMSUNG集團旗下負責電池業務生產製造技術的SAMSUNG SDI,推出曲面電池與可撓式電池,就是為了支援集團旗下品牌穿戴式 裝置應用,並宣布其全固體鋰二次電池技術將於2015年量產。
另一韓廠LG化學,也設計曲面電池與可撓式「纜線電池」(CableBattery),作為下游客戶設計智慧手表等應用。
台灣也有部分電池廠商,長期在藍芽耳機等裝置累積經驗與技術,近年將此種體積微小,但對於產品性能與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小型鋰高分子電池、曲面電池等產品應用於穿戴式裝置當中,成功爭取到Nike、Sony、Jawbone等穿戴式裝置大廠訂單。
在技術難度更高、更符合穿戴式裝置可撓曲需求的電池技術上,目前日、韓等電池生產大廠,以及台灣新創業者等,都積極投入可撓式 電池/全固體鋰二次電池等技術,希望在突破技術瓶頸與成功量產後,快速搶占穿戴式裝置市場先機。
待穿戴裝置市場突破
台灣已有若干廠商投入布局穿戴式裝置用電池技術,將過往應用於藍芽裝置等電池技術與經驗的累積,進一步擴散到穿戴式裝置此一新興應用,也成功取得國際大廠信賴與合作關係。
但在穿戴式裝置的電池技術上,仍然需要觀察穿戴式裝置的整體市場銷售,是否可在市場規模有進一步突破,成為電子產業中穩定而重要的產品區隔之一,同時也需要在更為創新的技術上聚焦突破,才能在市場起飛之下與時俱進,有所斬獲。(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