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咪兔 發達公司副總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8-26 09:31

張念慈:生技業僅求小確幸

記者杜蕙蓉/專訪
生技大老、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只是「小確幸」,還未達國際藥廠掃瞄的雷達區內;未來成功率是整體產業的綜合式,不是單一企業明星式,預計5年內不會有超級明星藥上市。
但他對台灣生技產業充滿信心,認為基亞事件是短空長多,是很好的教育題材,且科技業大老、財團尚未出手,目前仍有滿滿的資金能量做後盾,可以支撐產業進軍國際市場。以下是專訪摘要:
問:如何看基亞事件?
答:國內生技產業發展近年蓬勃發展,少有負面事件,基亞是很好的教材,至少反應了三個現象:一、是國內漲跌幅的限制,在國外由於沒有漲跌幅限制,單一個案可能一天內就反應完畢,不會像這次造成的生技類股骨牌效應,帶來了系統管理的風險。
二、是投資人沒有經驗,不知如何因應?
三、是訊息的公佈還不夠清楚,國內分析師的專業水準還欠缺。
不過,整體來看,基亞事件對生技產業而言,是「短空長多」;雖然PI-88期中分析不如預期,但並非失敗,只是標準定得太高、公司太過樂觀,下一步只要審慎因應,期末分析並不是沒機會。
問:如何解讀新藥股的本夢比?
答:即使是「做夢」,也要實際,不是所有進入臨床的新藥都一定會成功,就統計顯示,進入二期和三期臨床的整體新藥類別成功率分別為三成和五成,若以各個適應症分析,除了罕見疾病新藥可高達6、7成外,其餘包括腫瘤、心血管、呼吸系統等新藥,在二期成功率不到三成,在三期也不到五成,因此,泡沫一定還會再發生。
評估新藥公司,除了關注臨床數據外,藥品的設計、競爭對手和市場概況,也要了解。新藥要走捷徑快速拿到藥證,除非是臨床數據「好的不得了」,或者是市場沒有藥,才有可能減少臨床人數或提前給藥證,否則一定是如實的做完三期期末分析。
另外,由於歐盟和美國的新藥臨床法規逐漸靠近,同樣以ICH為標準,因此,如果完成歐盟或美國FDA三期臨床,通常就可拿該數據結果去申請藥證,這是法規,而非臨床數據佳,才得到另一個區域的同步認定。
台灣現階段生技產業的成果,都還是「小確幸,目前已獲藥證的太景,成功授權國外藥廠的智擎、寶齡,市場規模都還是太小了。
問:台灣生技產業現在只能能追求小確幸的理由是什麼?產業前景如何?
答:美國生技產業會成功,主要是創投上軌道,資訊管理健全,分析師很專業,而台灣的企業或者是創投,賺的是血汗錢,創投經驗不足,也沒有永續經營的「Evergreen Fund」支持。由於投資者不能承受失敗,就只好先追求小確幸。
不過,台灣生技產業的猛進也是奇蹟,能夠發展如此快速,主要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的推波助瀾,政府大力支持,加上台灣人的彈性靈活,配合資本市場的活絡,去年台灣投入生技產業資金達13億美元,美國也不過是40億美元水準,由於可見,台灣生技產業正蓬勃發展。
問:台灣生技產業要如何壯大?怎樣才能打進國際競技場?
答:現在全世界有新藥上市約10個國家,小的國家如韓國、以色列,大的國家則有英、美、法、德、瑞士和日本,台灣生技產業只要有1、2個新藥進軍國際,就有機會壯大,並串起產業供應鏈。
不過,一家公司如果只有一個藥,或者一個藥就分割出一家公司,未將將無法支撐企業的發展,因此,五年後應該就會掀起一波整併風。
問:你認為何種模式最適合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未來那個領域發展空間最大?
答:台灣很有彈性,整體生技產業的成功率偏向綜合式而非明星式,也就是不管是新藥、醫材、中草藥等各領域都會有佼佼者;5內年應該還不會有超級明星藥品產生。
另外,我看好生技產業的能量,除了產業活潑,有研發創新力外,科技大老和財團尚未出手也是很大的原因。
過去由於大家對生技產業陌生,企業大老怕出手失敗被當成是笑柄,但隨著產業逐步成熟,ICT產業基礎穩固,在累積的能量整合後,大老闆的資金湧入,預計3年內還會啟動新一波投資潮,每個領域都有機會雨露均霑。
日期:2014年08月25日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