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淚 發達集團董事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08-19 15:03
成就與成功
在國外,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成功的運動明星,
當他們為人父母時,就決心把孩子塑造成未來的冠軍,
當然,有時候他們成功了,
就像理查‧威廉斯,據報導指出,其父母早在大、小威廉斯出生之前,
就把女兒的網球生涯計畫好了。
或是厄爾‧伍茲,當小老虎伍茲還在嬰兒圍欄裡,
他們就把高爾夫球桿塞到他手上了。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沒有小孩自己會這樣投身運動。」
理查‧威廉斯告訴紐約時報:
「父母才會為孩子打算,我承認我的犯行。如果沒有早早計畫好,相信我,就沒有今天。」
類似的心情也出現在菁英運動之外,
像是在全國足球場邊和小聯盟棒球場邊過度緊張的父母當中,
父母的干擾和喜好競爭的傳染病很嚴重,
青少年體運聯盟試圖建立父母勿入區域、無聲週末(不喊叫、不歡呼),
以及頒獎給有運動家精神與克制的父母。
在場邊威嚇叫囂不是過度干預的父母給青少年運動的唯一損失,
由強勢父母組成與管理的運動聯盟取代了臨時湊人數的球賽運動,
小兒科醫師報告青少年因為過度使用造成運動傷害的數據大幅增加,
當今,16歲投手所經歷的手肘重建手術,
是以前只有大聯盟投手想延長職業生涯才會動的手術,
波士頓兒童醫院運動醫學部主任報告,
年輕病患有70%罹患過度使用造成運動傷害,
而25年前只有10%,為何?
因為讓孩子從小就專供一種運動,且終年接受訓練,
「父母認為,專攻一種運動式讓孩子的”機會最大化”。」
「但結果,往往不是他們所期望的。」
大學的行政主管也抱怨,家長渴望控制孩子的生活;
幫孩子填寫大學申請表格、打電話糾纏入學辦公室、幫寫期末報告、在學生宿舍留宿,
諸如此類的問題,越來越多,
有的家長甚至打電話給大學行政人員,要求早上叫他們的孩子起床,
「大學生的家長已經失控了!!」
過去十年來,隨著習慣掌握控制權的嬰兒潮一代準備送他們的孩子上大學,
家長塑造和處理孩子學術生涯的狂亂慾望變的更加嚴重,
一個世代以前,決少高中學生費心準備大學入學的學術能力測驗,
今天,家長為他們非上大學不可的孩子花費大筆金錢,
在學術能力測驗預測預備課程、家庭教師、書籍和軟體上,
使的準備考試成為美金2500萬的產業,
一家主要的測驗準備公司”卡普蘭”,從1992年到2001年,
總收益成長為250%,這成績不是蓋的。
學術能力測驗預測預備課程不是焦慮的有錢人試圖磨亮與包裝他們孩子進入大學的唯一方法,
日益增多的家長試圖讓唸高中的孩子被診斷出有學習障礙,
只為了能在學術能力測驗時爭取到額外的測驗時間,
家長們掏出2400美金讓心理學醫生開出證明,
如果醫生不開立”偽證”,那家長們會轉身光顧別家,
「購買診斷書」的風氣,沒有減少的跡象…
強力介入孩子各個層面的教育方式既費時又費力,
所以有些家長會把工作轉包給私人指導教師或顧問,
大學入學私人顧問指導學生通過申請過程,
包含決定申請什麼大學、制訂申請計畫、編輯履歷、面談練習,
家長與日遽增的不安使的顧問業務蒸蒸日上,
根據專業代表獨立教育顧問協會調查,
當今大學入學生有10%以上付費聘請升學顧問,
1990年時,只有1%不到…
該行業收費最高的長春藤智慧公司以32995美金的收費提供兩年的「白金專案」大學入學協助,
公司的創辦人收取這麼可觀的費用,因為他早早就開始叮屬客戶,
高中時要從事什麼課外活動、志願工作與暑期打工,
才能磨亮履歷表與提高入學機會,
他不但推銷孩子進大學,而且招租強力介入孩子各層面的父母。
「我不是指導入學申請,我是指引人生。」
瘋狂的競賽不只限於大學入學,早已蔓延到孩子的一生,
幾年前,華爾街股票分析師 傑克‧格魯曼事件突顯出幼稚園的瘋狂入學競爭,
他在電子信件中指出,為了討好老闆,
他特意調高對AT&T的股票評等,
因為他老闆正在幫他把兩歲的雙胞胎女兒送進極富聲譽的92街托兒所。
格魯曼為了兩歲的女兒願意竭盡所能,甚至搬動股市與職業道德,
正是這年代的象徵,說明美國生活日增的壓力,
日漸改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也相對提高了孩子必須有所表現的需求。
-----分隔線-----
「你看虎媽的孩子多優秀!!」
這是曾經,一位父親的讚嘆,
虎媽是誰?虎媽是什麼東西?
我相信有許多讀者不太清楚,
將軍我很懶惰,所以不清楚的讀者請自己去查詢,
別以為將軍每次都會幫各位準備好,
那是公主才有的特權,讀者沒有,
但大ㄋㄟㄋㄟ的讀者如果有疑問,可以私訊給將軍…>///<
虎媽本名蔡美兒Amy Chua耶魯大學法學院約翰.達夫講座法學教授。
她強調對兒女教育方式就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
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表示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
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周末時練習時間還要加倍)。
然而得到的成果說明了一切:
這兩個女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
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
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
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你看虎媽的孩子多優秀!!」
這話讓我很不敢苟同,也很不屑,
如果將軍站在台上,拿著大聲公問天下的父母:
「什麼是”優秀的孩子”?那優秀怎麼定義來的?」
我們可以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
「有禮貌。」
「守規矩。」
「會讀書。」
「聰明伶俐。」
「會說話。」
「體貼父母。」
「會做家事。」
「考上台大。」
但我們平心而論,為何上面這些就算”優秀”呢?
有禮貌的孩子為何就”優秀”了?
到此,我想許多父母答不上來了,
關於禮貌,將軍過去多有論述,
禮貌不過是一種對階級與規矩的行為模式,
但許多人不懂,更不清楚,甚至沒思索過,
因為這「標準答案」是傳承而來的,
上一代這麼教,所以我們這麼做,
但為何?那種深層的問題,我們不問,也不敢問,
或許是因為上一代被問倒了會見笑轉生氣耍我們棍子,
也可能是我們內心知道也認為,遵循比質疑來的輕鬆,
所以,”優秀的定義”便這麼一直遵照普世認知傳承下來了…
更有人反駁:
「虎媽的兩個女兒,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
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難道這不叫優秀?!
事實擺在眼前不是?!
這就像將軍過去所論述過的,
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
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這叫「成功」?
不,這叫「成就」,
成功與成就是不同的,只是我們總搞混了,
就像蘇菲亞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將軍我14歲就牽起女友小手一樣,
那叫「成就」,不是成功,
那什麼是「成功」?
我知道你不明白故中源由,所以將軍才這麼厲害不是,
成功就是,將軍我從13歲的夏天邂逅了她,
我千方百計接近對方,向她的朋友打探她的喜好與動向,
放學後,我犧牲與朋友在籃球場上廝殺的樂趣,
我總是躲在她家馬路邊的電線桿觀察她何時回家,
直到我14歲生日那天,我按照計畫”意外地”出現在她回家的路上,
告訴她:「今天是我的14歲生日,我希望做一件不一樣的事。」
她看著我:「什麼事?」
我說:「我希望14歲的我能有一個女朋友,一個我心愛的女朋友。」
她紅著臉說:「可是我們不太熟…」
我說:「所以,我們先當好朋友吧!」
「你願意陪新朋友慶祝生日嗎?」
於是我牽起她的小手在附近買了些飲料零食,
一起到海邊看海看夕陽吃點心,
這是我第一次約會,也是她第一次約會,
或許,她當時只把我當朋友,
但我成功了,害我那天興奮到失眠睡不著。
上述那一連串的努力與計畫,家上毫無誤差的執行,
最後,開出甜美的果實,那就是「成功」。
一個痴漢二轉成人生的勝利者,那是種成功,
一連串的過程併發出的結果,
這結果是我獨有的,也是我希望的,
那是成功,沒有懸念。
那什麼是「成就」?
將軍我告白被拒絕了,
但她的朋友向我告白了,基於沒魚蝦也好的妥協原則,我吃下去了,
結果將軍告別了單身,但這結果並非我的原意,
明白了嗎?
蘇菲亞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那是她的原意嗎?
那是她專屬的成功嗎?
那只是成就,因為一路以來,她沒有選擇的權利,
或許她喜歡音樂,或許她也想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就像虎媽的小女兒 露露在後來挺身反抗了虎媽的控制一樣,
逆來順受慣了,連當事人都分不清楚自己的原意在哪了…
成功,是種優秀,
成就,或許也是種優秀,
但兩種優秀存在著不同的本質,
但哪一種比較”好”?
將軍我認同第一種,成功的優秀,而不是成就的優秀,
這就是中國人的教育邏輯,
把孩子當作一塊黏土,在父母的左搓右揉之下,
孩子被”塑造”成了一個樣子,
但這樣子是父母主觀的認定與期望出來的,
而孩子原本的樣子,從來沒人在意過,
那父母生孩子幹嘛?
說穿了,只是在比較誰捏黏土比較”優秀”罷了,
比較誰的黏土人有成就,來凸顯自己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