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犇 發達集團副董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8-04 08:39
史丹福攻鋰科技,新電池壽命增2倍
【時報-台北電】美國今日報報導,由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教授崔屹領導的團隊近日研發出鋰正極電池,號稱電池壽命是鋰離子電池的3倍,每充電1次就能讓電動車行駛300英里,預計3到5年內就會有商品上市。
自從20幾年前索尼率先推出鋰離子電池後,全球各大研究單位、新創業者與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尋找提高電池壽命的方法。
尤其在行動裝置普及與各國擴大使用再生能源的今日,充電電池壽命更加受到重視。
傳統鋰離子電池的原理是由電解液傳送鋰離子,而電池正極通常以石墨或矽製成。多年來科學家嘗試將鋰嵌入電池正極以提高充電效率,無奈始終未能突破瓶頸。
根據最新一期《自然奈米科技》期刊,崔屹團隊研發的不導電奈米薄膜能完整包覆鋰正極,避免正極放電時消耗電解液,藉此提高電池壽命。
鋰正極電池必須在充電後回復先前放電時流失的99.9%鋰離子,才能達到商品化門檻。
過去未使用奈米薄膜的鋰正極電池大多只能回復96%,而崔屹團隊研發的鋰正極電池已能達到99.6%,估計2年內就能達到99.9%門檻。
但1970年代參與索尼鋰離子電池研發的古德諾夫(John Goodenough)認為,崔屹的奈米薄膜技術「並不理想」。現任德州奧斯汀大學材料科學教授的他表示:「崔屹團隊提升的電池壽命能否兼顧成本仍不得而知。」
2012年10月,美國鋰離子電池製造商A123在耗費1.32億美元聯邦政府補助後宣告破產。(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陳穎芃/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