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犇 發達集團副董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7-28 08:34
各報要聞---美反傾銷初判稅率高預期,太陽能股今不妙
【時報-各報要聞】經過了漫長時間等待,以及相當多的努力,台灣太陽能廠最不想看到的狀況,終究還是發生了。在上週六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太陽能「反傾銷」初判當中,台廠的稅率之高、與陸廠的差距之小,都出乎原本預期之外,勢必對於今(28)日的股價造成一定衝擊。
對於美國反傾銷初判,昨日台系太陽能電池廠如昱晶 (3514) 、昇陽科 (3561) 、太極 (4934) 和新日光 (3576) 都透過重大訊息說明影響性。從各家廠商上半年的營收來看,銷往美國客戶所受到影響比例多在1成,至於因應對策,則是同步強調分散客源和開發新興市場,此外,也不排除赴海外設廠。
法人指出,太陽能族群今日受衝擊難免,但股價修正幅度,可參考中國和美國相關太陽能股的走勢來評估,若從基本面看,第二季都還有賺錢,而研調機構Solarbuzz更直指全球太陽能市場第四季將出現強勁需求、甚至造成短缺,短線也不宜太偏空。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反傾銷」雖然並未對台灣的太陽能「矽晶圓廠」開刀,而大陸的矽晶圓廠如昱輝則承受高達58.87%的稅率,看似矽晶圓相關個股不受此案波及。但是,因矽晶圓廠的下游客戶就是電池廠,電池廠後續的營運若大受衝擊,勢必也拖累矽晶圓廠表現,影響的層面並不止是電池廠而已,幾乎是涵蓋整個族群。
另一家研調機構TrendForce對於此次初判,所持看法也偏向悲觀,認為台、陸廠的稅率相差不大,未來陸廠的轉單效應將不再出現,台廠恐將面臨巨大挑戰。TrendForce研究經理胥嘉政指出,台灣若要維持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力,海外佈局的進程將被迫加速,其中稅率最高的茂迪,極有可能重新思考其北美生產基地在集團的角色地位。
至於此次反傾銷判決的受惠者,主要還是美國本地業者,至於其它地區如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則可兩岸業者面臨高額的反傾銷稅,坐收漁翁之利。至於兩岸業者,除了天合之外,其餘都是嚴重受害。
從整個「雙反案」的「源頭」來看,就已清楚呈現出其濃厚的國際貿易對抗屬性。自從美國公開點名中國軍方竊密,中國隨即宣布國營單位停止聘用美國的商業諮詢機構等動作開始,之後雙方幾乎是一來一往對幹,就以最新案例來說,中國才在上周點名高通涉及壟斷,隨即美國就回敬「反傾銷」判決
就國際和兩岸關係的角度評估,台廠在這個案件中,則是被視為「陸廠的同路人」,因為陸廠可藉由將電池下單給台廠方式,規避掉之前的雙反制裁。因此,就算台廠的生產成本、產品報價都遠高於陸廠,判決結果幾乎沒有太大差異,也難怪台廠幾乎一片錯愕。換言之,在屬性早已被設定好的先決條件下,結局都已注定,台廠再怎麼努力,似乎也很難扭轉乾坤。(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王中一/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