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全十美 發達集團執行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7-23 11:24
解決所得分配不均 是時候了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7.23 02:12 am
上個月,台灣驚爆知名建商行賄弊案,一時間整個社會都籠罩在對「為富不仁」的巨大怨懟中,且反應速度之快、怒氣之高,為近年來少見。之所以會如此,弊案只是原因之一,更令人有感的是民眾眼見房價節節高漲,自己手握的薪資卻相對變少,只能望房興嘆。因此,看到建商行賄致富的新聞,滿腹的怨氣立即被激發。
當然,把台灣民怨起源全部歸咎房價,也有偏頗之虞,畢竟最根本的問題恐怕還是所得分配不均所致。根據家庭收支調查,台灣的吉尼係數由1976年的0.28走揚至2012年的0.338,並向0.4的警戒線逼近,顯見經濟成長果實分配不公的問題加大,易使民眾產生被剝奪感,侵蝕社會穩定。同時,高所得(第5分位組)與低所得(第1分位組)家庭的所得差距倍數也由4.18增加至6.13,反映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也難怪近年台灣社會的仇富情緒升高,階級間的衝突與對立情事層出不窮。不過,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也非台灣所獨有,許多已開發國家亦然。例如2012年美國的吉尼係數已高達0.389,第5與第1分位組家庭所得的差距倍數更升至8.2,引發如占領華爾街等龐大的群眾抗議運動,就不足為奇。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技術進步、非典型就業日益普遍、非工資性收入分配不均、福利制度重分配能力減弱等,都是助長貧富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技術進步後,資方對人力素質的要求增加,擠壓了低素質人力的就業空間和薪資,使兩者間的所得差距擴大。
其次,隨著企業聘雇模式朝彈性化變革,兼職、派遣、接案等非典型就業普遍化,但卻缺乏法規保護與工會屏障,勞工權益不僅難以增進,甚至受到侵害,使仰賴非典型就業創造主要收入的族群,易成經濟中的弱勢;同時,所得趨於不均速度快於工作報酬的情形愈發明確,突顯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加速擴大高、低所得族群間的差距;至於在人口老化趨勢下,已開發國家政府為抑制財政赤字擴大,紛紛削減福利水準、嚴格限制給付資格等舉措,也減弱福利制度的重分配功能。
從OECD的研究看來,貧富差距擴大的成因,盤根錯節,世人或可容許其「一步步地」循序解決,但藏在報告文字底下的真實現象,恐已不容執政者有絲毫的延宕。因為中、低所得家庭平均消費傾向大於高所得家庭,減弱商品與服務需求強度,影響消費及投資表現;而吉尼係數與經濟成長持續負相關,反映所得分配差距擴大,可能縮短經濟成長持續期間。
同時,所得分配惡化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易使中、低所得民眾擔憂既有利益遭到更多的侵害,因而怯於支持自由貿易,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更令人感到齒寒的是,在所得高度不均社會裡,中、低所得族群往往面臨,雖然努力卻無助於改變現狀的困境,使社會階級流動性偏低,甚至產生貧窮世襲的現象。
由上述分析來看,台灣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疲弱、社會對立頻仍、民眾焦慮不安的現象,其來有自。若不再下定決心解決,問題惡化的程度恐非執政者易主與否可以論斷。
因此,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先持續透過現金與實物移轉維護低所得家庭外,也要重新檢視高所得家庭適用稅制的合理性與納稅能力,以降低所得不均程度;再修正既有的所得分配方式,確保實質工資能如實反映平均生產力的成長。
同時,在持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之餘,更應透過教育及職訓體系,協助低素質人力升級、高素質人力持續累積人力資本,亦需促進勞動市場朝向多元化發展,增加非典型就業人口的生存空間。如此一來,才能讓貧富差距的問題,出現解套的機會;否則,未來台灣倒退十多年的將不只有眾人所知的薪資,更會是整個社會的安穩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