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珍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7-17 14:49

金融時報:全球外儲機構“重築防線”應對波動

金融時報:全球外儲機構“重築防線”應對波動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北美新浪)2014-07-1714:16
過去十年間,外匯儲備管理機構不斷積累外匯儲備以抵禦外部衝擊。由於美聯儲(Fed)逐步退出刺激政策的計劃促使資金流出新興市場,去年全球外匯儲備停止了增長。
但花旗集團(Citigroup)對8個每天或每周發布儲備數據的國家進行分析之后發現,自“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以來的一年間,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速是2012年初以來最快的。隨低波動性引發投資於新興市場資的利差交易蓬勃發展,一些儲備管理機構開始藉機重新構築防線,以應對美國最終上調利率帶來的衝擊。
在今年一季度,中國是外匯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力量——在中國推動人民幣貶值之際,其本已龐大的外匯儲備又增加了1300億美元。盡管中國外匯儲備增速已放緩,但到6月底,其持有的儲備總額已接近4萬億美元。
然而,全球外儲增長不再都與中國有關。去年,印度央行在盧比遭拋售時被迫削減了其外匯儲備。自今年3月初以來,印度央行在即期和遠期市場買入了約500億美元外匯——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總理引發外國投資大量湧入印度。摩根大通(JPMorgan)的分析師指出,這導致印度外匯儲備在短短4個月裏增加了20%,是該國曆史上最快的增長。
土耳其和印尼也在重新增加外匯儲備。俄羅斯曾在烏克蘭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拋售美元以捍衛盧布,但現在該國又已開始增加外匯儲備。
其他國家可能不像上述國家那麼緊迫地為下一輪市場波動做准備。但韓國既增加了外匯儲備,又建立了外幣兌韓元的多頭頭寸,后一種干預方式不會體現在整體儲備數據之中。韓國外匯管理機構曾屢次警告韓元被高估。
花旗策略師理查德科奇諾斯(Richard Cochinos)表示,從今年4月初開始外匯儲備增長加速,正好是投資者開始將投資組合轉向利差交易(尤其是新興亞洲國家貨幣的交易)的時候。
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策略師戴維豪納(David Hauner)對此表示贊同:“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關鍵驅動因素是資本流入。”由於美國和歐洲的政策制定者並不急於提高利率,投資者繼續把大量資金投入利差交易;新興市場的央行又把這些流入的資金買入美國國債——這種做法打壓了美國利率,從而強化了利差交易的吸引力。
豪納表示:“這種現象是暫時的,但你需要某種契機來撼動這種旋轉木馬。要麼是美國數據極為強勁,以致於市場自己做出了改變……要麼是美聯儲改變了基調。”
但在這種轉變發生之前,激進的儲備管理機構對外匯市場的影響無處不在。當央行增加外匯儲備的時候,它們有更大空間減持美元、實現儲備多元化。由於現在許多國家感覺有必要將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遠遠高於過去認為必要的水平,外匯儲備管理機構日益尋求比購買美國國債的傳統做法更高的回報。
很難確定各國央行買的是什麼,因為中國等許多亞洲國家的央行並不公佈外匯儲備的構成。但大多數分析師認為,這些國家的活動是即便在歐洲央行(ECB)推出寬鬆政策和歐元區股市下跌之后歐元依然保持異常強勁的原因之一。也有助於解釋為何日元、澳元和加元的表現今年以來一直強於預期——這些貨幣作為備選儲備貨幣而備受歡迎。
科奇諾斯表示,花旗集團客戶資金流動的數據表明,自今年1月以來,對沖基金和機構投資者一直在賣出歐元,因此歐元走勢強勁意味,市場中必定有另一種擁有足夠實力的客戶來抵消賣出歐元的影響。豪納表示,美銀美林客戶的資金流動表明,最近有官方在買入歐元和澳元。
然而,只有在利差交易旺盛之時,這種勢頭才很可能持續下去。數種新興市場貨幣昨日下跌,因為交易員從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對國會的證詞發言中發現了緊縮的跡象——這表明無論何時耶倫暗示政策收緊,市場情緒都會急劇轉向。
瑞銀(UBS)策略師巴努巴韋賈(Bhanu Baweja)表示:“在今後幾個月,新興市場貨幣很可能受到美國數據改善、美聯儲逐步退出刺激政策和預期中的美國加息的交叉影響。”當衝擊來臨時,許多國家將擁有更強大的安全網。(FT中文網)
譯者/鄒策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