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珍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7-12 14:48

專家:中美需進行換位思考 搬掉「誤解」絆腳石

專家:中美需進行換位思考 搬掉「誤解」絆腳石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4-07-1213:01
中美關係如何擺脫消極因素的影響?當本次中美高層對話被賦予重要期待之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在北京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高層人文磋商有關活動期間接受《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在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道路上,中美兩國首先需要搬掉一塊叫做「誤解」的絆腳石。
中新網援引該報導,李成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中美之間發生衝突,最終不是因為國際體系的變化,也不是由於利益衝突,而更多在於彼此的誤解和誤判。
誤解發生在中美對彼此政策背後戰略意圖的理解之上。談及當下的中美關係,李成注意到,「遏制」一詞常常出現在中國的輿論語境中。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美國在遏制中國。這種理解的美國版本則是「中國威脅論」:中國在變得更加強硬,令人憂慮。在處理周邊國家問題時,中國所理解的屬于被動防禦性質的措施往往被美國理解為「主動好戰」。
「回顧過去一年來的中美交往,你會發現,用『遏制』一詞來概括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顯得過於簡單。」李成說,無論是加州莊園會晤期間中美元首的「漫步外交」,還是美國總統夫人帶著親友團訪華,這些精心設計的戲碼所傳遞的示好,容易在兩國發生問題時被「暫時忘卻」。而從美國方面來說,美國人也存在換位思考的困難:很難理解中國自身歷史文化的影響和對民族情感的珍視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分量,也很難理解中國外交政策運作過程更加多元。
李成指出,第三國因素在中美關係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在核心利益上對「不同」的強調,也在加劇彼此認識的溝壑。
在這些背景之下,李成認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兩國間已有的90多個對話機制,在聚同化異、消除誤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強調,對於各自戰略的換位思考,遠比緊盯日常事務中遇到的「事件」來得更為重要。中美關係在一系列層次上展開,「但遺憾的是,兩國關係往往被眼前事務左右,可能會錯失在戰略上更多合作與互動機會。」
兩國的經濟對話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戰略領域沒有突破的情況下,經濟領域往往能推動對話前進。李成表示,目前,中美兩國的互相投資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美國在中國的投資越來越少,中國在美國的投資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進美國市場對美國來說非常重要,美國在一些領域的領先水準及中國投資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將有望實現雙贏。
更重要的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應該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共同理念。李成認為,當遇到問題時,中美雙方應當仍然具有自信妥善處理分歧。
「21世紀,歷史就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上個世紀末,英國一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李成認為,為了消除誤解,中美兩國需要用廣義上的「教育」幫助民眾互相了解。這種「教育」的結果體現為:在一個整體的語境中理解某些重大問題;建立更好的危機管控途徑,不僅在高層,也在其他不同層面;在對話時避免用極端的語言來解釋觀點;更好地認識國內政治對於外交的影響,不以偏概全;在一些能夠合作的共同領域,如經濟、氣候變化、反恐等,加大合作。
「展望中美關係的前景,大的發展方向是合作,而非衝突。」李成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由全球化時代下的相互依存與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決定。他說,最近的例子是,奧巴馬日前宣佈要借APEC領導人會議之際訪問中國,這對中美雙邊關係而言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美國希望與中國更多地合作。而在以合作為基調的未來,兩國之間任何一種形式的戰略、經濟和人文層面上的對話都將在增信釋疑上發揮積極作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