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ligent 發達集團副董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4-07 09:10

財經放大鏡:服貿兩面刃: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爭議多時,執政黨在立院席次優勢,完成立法程序只欠時間。但相關爭論仍持續,僵局不會就此結束,突顯全球化的兩面刃:雖有利整體經濟,但強者獲更多機會、弱者面臨更多外來挑戰。反映在現實社會,就是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攀升、實質薪資倒退。
貧富懸、失業增、薪資退
50萬年輕人反服貿,不難理解其不安與焦慮,爭議在於兩岸間、學生與朝野間缺乏互信。
學生首次占領國會殿堂,學運崛起代表對政治惡鬥、立院空轉、拖垮經濟的反撲,打朝野兩黨各五十大板,若兩黨記取教訓回應訴求,讓政治走上軌道,未必不是好事一樁。
單從經濟觀點切入,台灣是小型海島經濟,沒本錢不全球化、不洽簽FTA,否則經濟停滯,無助就業與薪資提升。
但全球化成果全由「贏者圈」整碗端過去也無法讓人接受,政府的挑戰在於:設計一套機制,有效處理全球化後遺症,達成包容性成長,讓贏者圈之外也能共享經濟成果,才能紓解其憂慮與反彈。
簽署FTA很重要,卻非台灣經貿全部問題,如電子業近來命運坎坷,三星競爭壓力大,但不能歸因韓國FTA數目較多,因電子業已受ITA(即 WTO IT產品減免關稅協定)加持,表現好壞與FTA無關。
韓國強 非因FTA數量多
電子業困境在於:低成本取向的商業模式,研發創新不足,趕不上三星,更甩不掉來自新興國家的追兵。以前仰賴我們的合作者現已成競爭者,以致在重要市場的佔有率節節下退,只能賺取微利,薪資難競爭,無法留住人才。
服務業,尤其是觀光業,面臨同樣困境。ECFA開放陸客來台,業界陷價格競爭,壓低團費、甚至免費出團,最後只有逼著陸客血拼、賺回扣,否則不肯罷休,坑殺旅客事件屢見不鮮,旅遊品質不齊,台灣招牌被業界自己搞砸。
台灣要打破悶經濟、避免被邊緣化,服貿及其他FTA的洽簽只是起頭,不論製造或服務業都須改變商業模式、提升附加價值,擴大貿易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才能創造提升薪資的空間。
過去營業稅調降、ECFA簽署的紅利,企業並未與員工分享;如能提升附加價值,則創造出加薪水、增就業的空間,不過,仍有賴政府透過財政工具引導企業加薪。畢竟一分錢一分力,高一點的薪水回饋是更忠誠、更賣力的員工;有競爭力,FTA才能使力。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