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3-16 11:33

大陸消費內需「破繭而出」之道

大陸消費內需「破繭而出」之道
在日前中國大陸「兩會」期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商務部長高虎城指出,大陸去年經濟之增長,消費內需貢獻率已達50%,顯示消費已發展到一個臨界點。他的意思是,消費內需將由此邁入加速發展時代,並擔當起經濟發展「領頭羊」角色。然而,我們認為,大陸經濟社會有一些負面因素,對消費內需「糾纏」已久,目前消費仍頗受束縛,其實難以平順增長,因此大陸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有必要儘速採取突破性舉措,使消費內需得以「破繭而出」,並加速增長,儘早成為經濟發展的頂樑柱。
雖然,去年在極為嚴格的「禁奢」政策下,大陸消費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仍能達到50%大關,此項發展相當不容易。但是,這樣的成果,並非來自整體消費的加速增長,而是因其他經濟增長引擎(投資和出口)動力削減,相對上虛增了消費內需的份量。
事實上,去年大陸消費內需絕對數量增長情況,只能說是「平平」。譬如,高虎城部長在上述記者會另外提出的一項數據,即去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23.4兆元人民幣,年增率13.1%,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年增率為11%左右。此一數字,和近幾年相較起來並不突出,與近幾年增長率相較大致齊平。
嚴格說來,當前制約大陸整體消費增長的因素,實不勝枚舉,即連春節後突發的嚴重霧霾天候,都會影響消費。因為受霧霾影響較大的一些城市,生活環境劣化,住房需求會降低,旅遊及購物客流會限縮,汽車銷售量則會受到環保治污法令的打壓。這些都明顯束縛消費內需增長。
今年大陸宏觀經濟面,對消費內需擴張也不是很「友善」。像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將有繼續緩降的可能,而拖累消費增長。其次,人民幣匯率從一路升值轉為升貶互見,則可能造成熱錢倒流離開大陸,而對大陸民間投資市場(股市及房市)造成冷卻效應;家戶投資收益一旦因此縮減,整體消費也將跟著走軟。
還有一些衝擊消費擴張的因素,都是困擾多年的老問題,像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福利保障尚不到位、有害食品及黑心商品仍屢見不鮮等。這些問題,使老百姓無法放心消費和安心消費。對此,大陸政府近年雖不斷加以整治,但迄今尚未根本解決。
在今年大陸「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擴大消費內需的重要性。該報告指出,要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其具體工作方針,包括增加居民收入以提高其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該報告並表示要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和信息消費,前者包括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服務,後者則主要指電子商務和網路購物。相關政策說明非常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
然而,我們認為,消費熱點能否成功培育,取決於整體消費環境深層結構的良窳。譬如,養老產業發展,需要良好的醫療照護體系來作後援。還有,電子商務發展,也需要誠信風氣,和客戶個人資料保密機制來作支撐。消費環境建設,其實牽涉社會深層結構的變革創新,而不只是一味熱炒個別消費類項,或哄抬時髦的商業模式。
因此,大陸主政者應該以「中央統籌」的架構,來推動整體消費內需發展。其具體安排,應可在中共中央新成立的「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內,設立專案工作編組,來統籌整體消費內需環境的改革和創新。其功能主要在打破部門矛盾,及全面更新市場的體制和機制,以儘速達成「貨暢其流」目標。譬如,以往各地方諸侯在本地市場的保護主義,一直深深困擾消費商品的產銷廠商。這種問題的解決,行政部門恐怕力有未逮,非由中共中央專案編組出面不可。
至於商品質量監管、新興消費品發展、電子商務發展、傳統商業轉型升級等具體事項,仍應由各相關主管機關分別掌理,但若能有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來統籌,各主管機關的行動就會協調一致,齊頭並進。恐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帶動消費內需擺脫束縛,走上加速增長之路。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