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留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3-12-31 20:26

太煩了!這種定力無法從止禪中獲得

本帖最後由 kl. 於 13-12-31 20:30 編輯
有一個人一生都非常虔誠,他持續每天對神祈禱至少十小時。然後他死了,不像他那個無神論
的弟弟,他死得很淒慘,而且身無分文。他太太離家出走,他的合夥人欺騙了他,他的房子燒
掉了,他所有的小孩都變壞;但是,他弟弟在一生中從來沒有祈禱過一次,反而非常富有、非
常健康,有一個很棒的太太,孩子們也都很有出息,簡而言之,一切都很棒。
當那個非常虔誠的人來到神的面前時,他問說:「主啊!我不是在抱怨。你知道我不是在抱怨
,當你奪走了我的房子,我懷著感謝的心向你祈禱,我知道你有一個好理由;當我的太太離家
出走,我再度懷著感謝的心祈禱,因為我知道你一定有一個好理由;當我所有的小孩都反對我
,我再度懷著感謝的心祈禱,既然我知道每一件事情都經過你的允許才發生,我就向神聖的智
慧鞠躬。但是為什麼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我這個每天對你祈禱至少十小時的人身上,而沒有發
生在我那個主張無神論的邪惡弟弟身上?」
「因為..」神很生氣地說:「你太煩了!」

這種定力無法從止禪中獲得
內觀智慧禪(毘婆舍那)。 它不只是把心安住在一種平靜的狀態。 觀禪要有穿透性的觀照。
這種觀照,不假藉思考、不概念化,讓心能夠達到事物的真實狀態。 然後淨化心。
在這個過程中, 心超越的所有的一切事物,它是超越了概念性的真實,這些事物現像法,
像是我們身心過程的性質、人的性質、器世間的特性。
證達存在現像法的自性,心就不再與它的本質衝突,兩者合一,心就領悟到事物的究竟真實、本體 。 (編者按:這裡譯者翻譯成“本體”,請讀者不用過於敏感,結合前後文的理解應該是事物的真實狀態的意思)
接著,心會變得純淨。 在過程中,它超越一切,它超越了概念性的真實,它超越了因緣條件性的真實,最後它會進入究竟真實,那是一種不生不滅的恆常狀態。 這樣修行之後,這個才是心所要經驗到的。
在我們禪修開始時,我們必需認識正念的性質,這個是只要我們有一口氣在,就必需要培育的。 有正念,才能了知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幸福? 什麼是虛妄的幸福? 它也可以區辨生跟死。
█真的快樂幸福和虛妄的幸福
真的快樂幸福是當我們心中有真正的寧靜。 虛妄的幸福是當貪慾和激動在心中主導,心是躁動的。
這個可能攸關生死,因為當我們沒有正念,可能會招致意外。 正念也可以顯示天界、地獄的差別,因為佛陀的教法中,業果是善、惡行而異熟。 這個業果,會帶領我們到天界、人間或地獄。
最後,正念可以顯示涅槃及輪迴的差異,這是永遠的幸福? ! 或永遠的苦? !
因此,不論我們過的如何? 住在哪裡? 是什麼樣子的人? 當我們修行正念禪,會有出很明顯的差異。 因為我們要努力培育正念,所以要對正念的特性有清楚的理解。
我們通常建議初學者多做行禪,而不是長坐不起,它可以讓正念持續。 原因是經行較容易起正念,因為目標較粗、比較容易觀。 相反的,坐禪時較容易起念頭,千萬百計使自己專注,只會困擾自己。 禪修者隨時要緊記著,正念才是最重要的、最優先的。
禪修時,要杜絕思維。 要直接觀照真實法,不能臆測、存有成見。 這只有從專注才能實現。 如果起了思維念頭,要以正確的方式來對治(會在心念處提到)。
當你有正念、沒有思維念頭時,這也意味不思量過去、未來。 正念只存在於當下所發生的現象,這些是可被體驗到的特性譬如堅硬、冷熱…等。
以上可以用一句話來作總結:行者要有正念,其存在於覺知當下所發生的現象,這些以某種特性來出現於心中的。 在一小時的禪坐進程所感受到的,有種種的特性,如冷熱、軟硬、動…等。 當正念增強,你將會看到它們彼此間的關係。 這個會導向對三共相—無常、苦、無我-經驗到現象的存在。 最後的結果是去除煩惱。
在四念處中,身念處的正念禪,經常比其他三個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先修習。 這是因為身念處的所緣、目標,相對的比較粗。 粗的目標比微細的目標較容易培養正念。
在實修時,行者觀“坐”、“觸”。 到底這該怎麼做? 怎麼觀照? 有些人照見自己的坐姿。 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坐相不是真實法。 適切的方式只是去觀,感受現象。
在觀坐期間,那就是感受觀緊繃、僵硬等,也將可以觀到許多其他的覺受,譬如冷熱,和心理現像如痛,或外在現像如聲音。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心中觀“坐”,我們只是用它來標記,用它來幫我們引導心,觀照禪坐時當下真實法。
標號可以說是一個窗口,經由它我們導向正念來觀照。 它幫我們把心安住在禪修目標(當著力點),藉此培育定力,這個定力是由念力 ​​及覺照實相而來。 在此強調,我們並不選擇非得要觀什麼;只是將正念導向這個“窗口”,並觀照所生起的種種現象。
只要老實地觀照每一個身心生滅現象過程,這種智慧會自然的生起。
行禪和坐禪的特性也不同。 它的目標較粗,而且多樣化,所以正念較容易生起。 因此,它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衡要素,讓我們的心趨向觀禪而不是止禪。 經行時,我們也觀“轉身”、“看見”、“聽到”、“動機”,因此正念的修習就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行禪要增加觀照的步驟進程,以提升正念和定力。 走步以舒適為最重要。 要小心,不要本末倒置! 正念比觀照點的數字重要! 當正念提升,走得慢來觀更多的步階進程或現象。 剛開始學就走很慢,這會導至緊繃,因為他正嘗試去觀某些他很難覺知到的東西。
不管初學或老修行,經行應從快步開始走。 走快步可以幫助心習慣於目標,也運動肢體,克服昏沈。 接著,又會有人過度誇張,走得比所需要的快,要不就是走得超過時間。 這些會導致不專心或是疲倦。 適度的快速,足以喚起正念,才是正確的態度。
心是很難觀。 人們想對治它,通常會以空洞的呆滯,或無意義的散亂收場。 愈猛烈地嘗試去觀心,結果就變得更糟,直到眼冒金星為止。 讓心變空洞更慘。
這裡的做法只是要有正念。 若你有正念,你可以覺知有正念的心的狀態。 如果你不能夠,那就對其他事物起正念,觀某些或許較清楚,撞擊你心門,需要你留意的現象。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你還能對禪修目標起正念,還算在正確路線上、沒偏離。
當我們觀心,我們要經常運用正念。 否則正念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有進步時,可以正念於我們的好心、覺知心的變動,進入甚至更微妙的狀態。
以筏來做譬喻,我們被教導甚至好心都要捨,何況壞的? 真的,心識是很微妙、充滿禪悅,有人還可以看到無意識狀態。 有些人誤認為,這就是開悟或是苦的止息。 許多微妙的狀態,只發生在意識是好的時候。 它們可能是因為喜悅、寂靜、專注或平等舍而生起。 所以«念處經»說:“當正念於心,它是寂靜、自由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
█ 正念的優先順序
當禪修進入較深的層次,禪修者會變得較投入觀心的領域,他就變得更熟悉這些心理狀態。 對一個初學而言,剛遇上它們,有些人會很驚慌失措,有些則非常醉心。
很多人問我,“我有做對沒?我是否體驗到我所該經驗到的呢?”我告訴他們, 見到什麼並不重要。 更確切地說,重要的是有沒有正念。
當你有正念,你不會做錯任何事。 當你有正念,當它們生起時,你持續觀這些狀態,你就會逐漸明白事情。 譬如,當有些人進入空、什麼也沒的狀態,就觀它。 再進去一次,要有正念,接下來過一段時間,你就會明白你所進入的狀態,常常會進去,它是覺知的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那裡是有目標在的。 有時那裡也會有很微細、微妙的念頭在。 你對這些東西必須有正念。 當你觀照到它們,那你的正念就增長,就更有進步了。
要用多少精力?
這個問題去控制精力的投入量。當你太用力,你的正念會脫軌,你會變過於繃緊。 相反的,如果你不夠努力,你會掉進昏沈、睡眠。 因此,會有一個最理想的臨界點,靠著足夠的努力,你就能達到正念最理想的狀態。 再說一次,這是要從經驗去學習。 有些人逼的太緊,變的緊繃,虛弱多病。 有些人則是太懶散,只是期望它自己運 ​​轉得好好的。 那當然不會有進步。
以正確的方法來禪修,長時間推動自己,心的機能、心力終究會變強。 定力最後會生起,那就是正念和平衡變成最緊要的時候。 換句話說,心變得更有力,定力及其他根能變得更強烈。
觀禪,目標是真實的,就目標而論,是在觀照身心過程。 心並不思考或造出真實法。 是憑藉著目標的存在(來作觀照)。
█ 毘婆舍那禪修目標的進展
毘婆舍那禪修目標的進展是很不相同的。 在初期,它的進展並不快。 因此,多半先修點定力。 因此,修觀禪初期的經驗,跟修止禪的初期經驗其實是很像的。 但是,禪修者開始時,就已被告知、被教導毘婆舍那禪修的方法,不會只是心系一緣,是要去看過程,不是觀想。
可是還是會有人進入觀想。 譬如,當他們觀照“坐、觸,坐、觸,”,有人就開始觀想身體的形狀。 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坐在那裡。 那個跟毘婆舍那無關,那個是觀想的過程。
有些人觀他們腹部的上、下移動,最後觀出個腹部形狀。 他們見到一條長線上上、下下移動。 有時它出現時像個圓球一樣。 過一會,那個球甚至會有顏色。 在這個地方, 有些人會執著概念法,結果以修止禪的方式收場 。
有些人經行時非常注意他的腳指頭、他的腳後跟、他的膝蓋,他們偏向觀看腳的形狀。 這個不是毘婆舍那禪修。 毘婆舍那是純身心過程的經驗。 譬如,當我們觀“坐、觸”,你不要去看身體的形狀、手啊、腳啊或者是頭,你要觀照的是那個感受,它們組成你的坐姿。 你去經驗那純然的感官覺知。
“觸”跟感受身體表面接觸點有關。 最明顯的是在臀部位置,或者腳壓在地板的位置點。 “坐”跟內部的驅力有關,脊椎、腰、肩等部位的一種強烈力量,這些部位維持坐姿正直。 它是種堅實感。
有些人會覺得它像是種從背後推過來的力道。 當你“坐,觸”觀得深入了,你就分不清是外來表面的、或是身體內部的驅力了,因為他們只是覺受,那“內部”或是“外來”則是概念。
純然的感官覺受,沒有形狀留待。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理解這個目標純粹是究竟法。
這些目標剎那剎那地生滅,與止禪目標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這時刻是像這樣,那下一刻會是全然不同的光景,再下一個時刻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風光。
換句話說,它是種過程,不斷的轉變,如潮水流動,生生滅滅,念念遷遷。 接著三共相變得明顯,痛也變得很顯著。 因為這樣,毘婆舍那禪修的定力就不能那麼快速的開展。 所緣的目標不斷地變動著,痛則老是出現。
但是我們必須培育這類型的定力,因為對內觀禪而言,它很殊勝。
這種定力是無法從止禪禪修中獲得的。
~ Sujiva 尊者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