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留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3-12-23 19:16

如實相本來的樣子,不是如想要的樣子

本帖最後由 kl. 於 13-12-23 19:19 編輯
根據我們從孩提時期就聽過的說法“心是不持久的,短暫的,一時的。”怎麼能說這是“我”? 怎麼能說這是“我的”? 怎麼能說這是“我的靈魂”呢? 但這是一種信仰,不是根據實際經驗而來的知識。
我們必須對身、心、心的各層面有直接的經驗,才能完全的了解。 剛開始我們會經驗粗重的實相。 我們以體驗粗重的實相開始,在直接體驗的領域上發展,我們會逐漸地從愈來愈微細的實相中獲得知識。
如果我們繼續客觀地觀察,沒有習性反應,那麼一層層的不淨煩惱便會從心裡移除。 這些不淨煩惱會因微細實相的體驗而根除。
經驗到愈來愈多的微細實相,就有愈來愈多的不淨煩惱被移除。 因此從身體最粗重實相的觀察到經驗身體最微細實相來進行,便能體驗這個物質世界最微細的實相。
同樣的,我們從觀察心粗重的實相著手。 當我們繼續觀察愈來愈微細的實相時,心的不淨煩惱會逐漸地移除。 如此一來,我們在經驗的層次上觀察整個身心範圍時,會發現身心是不持久的,短暫的,每一個片刻都在變化。
這不是信念。 我們從直接經驗層面上體驗到無常的實相,直到我們超越心與物質的階段,這是究竟的實相。 我們以體驗自身的實相為起點,開始走在這條道路上。
如果我們只是想像從某處聽到或讀到的,或者是在情感上、理智上接受,我們就不會進步。 我們必須在經驗層次上檢視自身的實相。
從我自己和很多其他人的經驗中知道一件事:如果在進來和出去的氣息間加上字句,並再三覆誦,心很快就會專注。 也許會加上一個聖人的名字或神或女神的名字或印度教梵天的名字。 一面觀察呼吸,心裡一面覆誦名字。
也許加上想像一位聖人或神或女神的形像或印度教梵天的形象。 如果觀察呼吸的同時,想像一個形象,心很容易就能專注。 這樣集中註意力並不困難。
想要在內觀的道路上前進的話,就不能在呼吸上加入任何名字、想像或形象。 否則,便無法達到完全的解脫。 如果最終的目的僅是要心專注在某個物體上,無疑地應該加上任何字句或形像或想像,讓他能夠容易且迅速地達到目的。
但是,要心專注不是內觀禪修的最終目的,內觀禪修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心從所有不淨煩惱中解脫出來。 如果心變得專注,卻無法根除不淨煩惱的根源,這沒有多大的益處。
要連根拔除不淨煩惱,就必須到心的深層,在這個產生累積不淨煩惱和壓倒心的所在。 當心被不淨煩惱擊敗時,人就會做出不好的行為。 在心的深處發展敏銳的覺知,人就能停止不淨煩惱的衍生、繁殖,並連根拔除舊有累積的不淨煩惱。
心的集中對這個方式是有幫助的。 但這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 我們不能轉移知道自身實相的禪修最終目標。
當我們在呼吸上加入任何字句時,我們會漸漸忘記呼吸,而字句變得優勢起來。 一次又一次的覆誦字句,心會完全專注,全然地沉浸其中。 或者是想像一個形象,心也會專注,全然地沉浸其中。
當一個人達到定(samadhi心的專注)的境界時,對身心觀察的工作就會停止,要連根拔除不淨煩惱的工作也會停止。
我們必須從經驗層面上了解身與心的實相。 由於這個原因,我們要去觀察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麼事,有了這個觀察的基礎才能在路上前進。
有時候會聽到印度聖者對內觀的迴響:
一位印度的聖者說:
不要加上任何信念、字句或形象,不論發生什麼事,只是觀察。 不要加上任何自己創造的、人為的實相、任何你自己強加上的實相。
不論實相本身顯露出什麼模樣,如實接受它。
我們必須在物質、身體的範圍內經驗到純淨,這是沒有任何形像或形狀的。 我們不應該加上任何東西。
當氣息進來時,只是感覺到氣息進來了,當氣息出去時,只是感覺到氣息出去了。 不管氣息是經過左鼻孔、右鼻孔或兩個鼻孔,不管氣息是淺的呼吸或是深的呼吸,只是客觀的觀察它。
如實相本來的樣子,不是如你想要的樣子 ,只是觀察自然的呼吸、如實地觀察。 禪修唯一的對像是呼吸,不能加上其他的對象、字句或形象、形狀。
心會散漫,一次又一次的跑掉,你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將心帶回到呼吸上。 這樣做不容易,但對超越困難是非常有助益的。
~受念住內觀---葛印卡
.............................................
有一部分學員練習原地經行一段時間以後,粗重的煩惱習氣祛除了許多,覺性明顯提高了,已經具備練習手部動作以及往返經行的能力了。
可是練習一段手部動作和往返經行以後,又變成了專注(用注意力去知道,而非是用覺性去知道),失去了覺性,那是為什麼呢?
只要有覺性地去練習,總會有舊的煩惱習氣浮現出來。當煩惱習氣浮現出來以後,覺性就好像變弱,對肢體的動和停就會變得不清晰。 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
此時,練習者會不自覺地尋求(對肢體動和停)那個清晰地知道。 當帶著一顆有求的心態繼續練習時,就會逐漸變成了用注意力去知道。
當用注意力去練習時,對肢體的動和停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心會變得越來越寧靜,甚至還會有喜悅。此時,練習者以為自己禪修進步了,覺性提高了,他會沿著這條錯誤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歧途就是如此誤入的。
煩惱和覺性的關係,如同潮水和礁石。當潮水上漲時,礁石好像變小;落潮時,礁石好像變大。
同樣,當煩惱習氣浮現上來以後,覺性好像變弱;當煩惱習氣消失後,覺性好像變強。
練習過程中,舊有的煩惱習氣是一波一波地從心的底層浮現到心的表層上來的,如同正弦曲線一般。
禪修者對此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毘婆舍那是如實觀照當下的身心實相。
何為如是(實)觀照?
也就是, 當肢體的動和停是清晰的,就知道是清晰的;當肢體的動和停是模糊的,就知道是模糊的;當肢體的動和停無法知道時,就知道是不知道的。
這才是“如是(實)觀照”。
~正念動中禪---岩松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