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步留神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3-12-22 09:01
不學經典就不能修習內觀禪嗎?
本帖最後由 kl. 於 13-12-22 09:11 編輯
曾有人主張,不學阿毘達磨,就不能修習毘婆舍那。 這種主張,為馬哈希尊者所駁斥,畢竟阿毘達磨的知識,是一種「加分的輔助」,不是修習毘婆舍那的「必要條件」。
學習「阿毘達磨」時,若能記憶其種種的術語,不同數字所代表的內容,固然是好。 但是,更重要的是,了解各個心理現象(所謂「心、心所」),實際地在日常中去觀照自己:「心有貪時,知心有貪…心有瞋時,知心有瞋」,用生活的語言來描述實際的心理狀態,如馬哈希尊者所說的,這符合《念處經》的教導。
若僅是記憶,勿略了實際的觀照,那就和背一般的英文單字沒兩樣,充其量只是知識而已。 話說回來,阿毘達磨的教理,是有「輔助」功能的,值得好好的加以學習、應用。
馬哈希尊者的《毘婆舍那講記,17頁》
若人深入學習「阿毘達磨」(abhidhamma)及其他佛典,也許可能稍稍減少對「我」(atta)的執著,但是如此就想要徹底根除我執,是不可能的。 將「阿毘達磨」純粹當作知識來學習,並不能讓人從「有身見」的束縛解脫。
然而,若能在見、聞、觸等之時,實際修行「毘婆舍那」(vipassanā),則能親身體驗「無我」,而在修行的當下,暫時地去除「我見」;但是一旦「毘婆舍那」修行中斷,「我執」仍會再次生起。
是故應知,唯有「聖道」成就〔即得證初果之人〕,才能徹底拔除「有身見」。 吾人應不斷地努力修習能引生「聖道」的「毘婆舍那」,以便去除「有身見」。
《毘婆舍那講記,215-216頁》
問:若尚未廣學「阿毘達磨」(Abhidhamma)和「緣起說」(paticcasamuppada),就直接修習「毘婆舍那」,是可能的嗎?
答:依據Cū ḷ ata ṇ hāsa ṅ khaya Sutta,即《貪盡小經》,如果知道: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名」與「色」而已,且它們皆是無常、苦、無我的,那麼,即使未具備關於「阿毘達磨」及「緣起」的知識,也可以修習毘婆舍那。
至於「緣起」,需要了解的是:沒有「我」、「人」,只有因果關係而已。 禪修者並不須詳細地學習十二緣起支、二十種行相等等,否則,尊者周利盤陀伽(Cūḷapanthaka)就不會成為阿羅漢
尊者周利盤陀伽,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也還無法記住一則僅由四十四個音節所組成的四句偈;更別說是詳細地學習「緣起」與「阿毘達磨」的知識了。
但是,當尊者周利盤陀伽觀察一塊白布擦拭的情況,念著“rajo-haraṇaṃ, rajo-haraṇaṃ”(去除塵垢,去除塵垢),只花了一個早晨,便成為阿羅漢。
另外一個例子是,古代的優婆夷. 瑪蒂迦瑪妲(Mātikamātā)。 她向來不曉得自己所供養的比丘是怎樣修習佛法的。 但是,當她從比 丘那裡學會了禪修方法而在家中自修之後,便證得了「阿那含果」。 她比自己所供養的那些比丘們還要早證得聖果。
顯然,這位優婆夷並沒有機會學習「阿毘達磨」和「緣起」的知識。 經典裡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如果禪修者在老師的指導下,持續觀照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即使未學習「阿毘達磨」與「緣起論」,也能夠成就「毘婆舍那」 。
(◎摘自馬哈希尊者的《緣起講記》)
不論你到哪裡學習佛法,實際上,它就在心中。執著的是心,思索的是心,
超越的是心,放下的也是心,外在的學習,實際上都是關係著心的。
無論你研究經藏、論藏等等,別忘了它是從何而來的。
---阿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