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留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3-12-12 15:17

緣起法是用來修行的

本帖最後由 kl. 於 13-12-13 14:08 編輯
緣起法是用來修行的.不是來解釋事情的
利用緣起的方法,就是不讓他發生;在「觸」的時候即刻斬掉,
讓「受」不要發展出來,也就是不讓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發生。
當沒有「受」的時候,自然不會產生「我」和「我所有」的「愛」和「取」。
對普通人來說,想要阻止「觸」發展成「受」是相當困難的。
在「受」已經發展成形的時候,在已經有滿意和不滿意的感覺時,
就停止在那兒。讓感覺只是一種感覺,迅即通過。不要讓它繼續發展成「愛」,
也就是不要因為滿意或不滿意而希求這個那個。
如果「受」已經發展成「愛」,就沒有人可以幫上忙了。
任何形式的慾望一發生,就必然會有苦。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
如果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我們要試著把佛法應用在身上
眼根和色塵交會、耳根和聲塵交會、鼻根和香塵交會、舌根和味塵交會、
身根和触塵交會、意根和法塵交會的時刻,不斷訓練自己不可攀緣任何東西。
如果我們想要實踐佛陀的教法,有一個簡單的原則,
那就是佛陀對弟子婆希亞所說的:「婆希亞,
每當你看到色塵的時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當你聽到聲音的時候,只聽到就好了;
每當你聞到氣味的時候,只聞到就好了;
每當你經驗到觸覺的時候,只觸就好了;
每當你有思想產生的時候,

就把它當作心中所產生的自然現象(感覺)吧!
如果能辦到這一點,就沒有『我』了。

沒有『我』的時候,心也不會移到這里或那裡,
不會停留在任何地方。這就是苦的熄滅,又稱涅槃。 」
不讓六塵進入心中,只讓六塵像波浪在海岸拍打一般。
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滿意和不滿意的覺受就產生了;
就讓他停留在那兒吧!不要讓以這些感覺為基礎的慾望發展起來。
緣起的輻射輪緣起中的緣起
○涅槃←滅盡智←解脫←離貪←厭離←如實知見←三摩地←樂←輕安
←喜←悅←信↖苦(癩蛤蟆頭頭上的寶石)誰能發現○就自在了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修行的根本原則是相當奇特的,我稱它為緣起的輻射輪(Radiant Wheel)。
它由緣起流轉開始,而後進入緣起的還滅。 有趣的是,它表現出「苦的功德」。佛陀宣說那奇特的滅苦次第。
他說:「對於那些智者或如實觀者,我會說明有關漏(asava)的止息。
對於那些無智者或不如實觀者,我不會說明有關漏的止息。」
當一個人看到諸蘊生起和滅盡的如實現象,漏就會止息。
關於有漏的止息,佛陀說當一個人如實觀照或覺悟五取蘊
──色、受、想、行、識──的生起和滅盡,漏就止息了。
當一個人確實明了這些現象,了解它們如何生起、滅盡的如實現象,
就可以說是漏的止息,因為有這些智慧,漏就盡除了。
佛陀說他能宣說這個事實,是因為已如實照見且覺悟到這個事實,
如果他沒有如實照見或覺悟到這個事實,他絕對不會宣說的。
如果有漏盡除了,就會產生智見,照見心在無漏之中。
當解脫出現,盡除有漏的智見就會出現,滅盡智的出現是因為離貪,
離貪隨厭離而發生,厭離是因究竟智慧──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因定而產生,定隨樂而產生,樂隨輕安而產生,輕安由喜而產生,
喜因為悅而產生,悅因為信而產生,信因為苦而產生。
現在我們來看看緣起:苦是因為有生,生是因為有有,有是因為有取,
取是因為有愛,愛是因為有受,受是因為有觸,觸是因為有六入,
六入是因為有名色,名色是因為有識,識是因為有行,行是因為有無明。
這也就表示,有漏的止息必須依隨因緣的次序,如根據上圖的順序,直到信。
如果我們對於佛、法、僧有信心,對於修行滅苦有信心,這就稱為信。
現在,讓我們回溯這所有的因緣條件:
有信則有悅,有悅則有喜,有喜則有輕安,有輕安則有樂,
有樂則有三摩地,有三摩地則有如 ​​實知見,有如實知見則有厭離,
有厭離則有離貪,有離貪則有解脫,
而後便能獲得滅盡智,直到涅槃。 【譯註一】
這就表示說,必須要有信為開端,漏才能止息。
信必須依附著苦,這一點很奇怪,我想沒有多少人聽過這樣的話,
因為苦而產生信念。如果苦不壓迫我們,我們就不會奔向佛陀請求庇護,不是嗎?
我們就像難民一樣奔向佛陀,我們對於佛教抱持堅定、真誠的信心,
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受到苦的壓迫。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苦遂成為信念的起因,
苦也因此成為一個好東西,就好像奇醜無比的癩蛤蟆額頭上的一顆寶石,
苦變成一顆寶石,它趨使我們奔向佛陀而產生信。 【譯註二】
佛陀說苦從無明、行、識、名色等而來,是信的所依,也就是要我們不必傷心、害怕、退縮,
如果我們善用緣起,苦將成為信的基石,信就會助長佛法,讓我們逐漸到達漏的止息。
用此種角度看待苦,就好像在醜陋無比的癩蛤蟆額頭上發現一顆寶石,
但是通常人們討厭或害怕癩蛤蟆、老鼠、千足蟲或蠕蟲之類的東西,
如果他們知道苦是信的助緣,知道苦能發展出信,苦就將成為有用的東西了。
至此,我們已經談了許多,我相信把它們全部都記住並不容易,除非複習並仔細研讀。
無論如何,我將作個簡短的總結,說明緣起究竟有何用處。
【譯註一】請參閱《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十力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34—36頁。)

【譯註二】請參閱《安徒生童話集》<蟾蜍>,故事中敘述一隻醜陋的蟾蜍,它頭腦裡卻藏著一顆寶石,
它不斷地往最善良的地方努力邁進。 安徒生以此告訴世人要得到蟾蜍頭上的寶石就須從陽光中尋找,
但陽光太強,我們無法有那麼好的眼力可以看到神所創造一切燦爛美好的事物,假如有一天,我們擁有這種
洞悉世上一切事物的眼力,那些過程就能成為一篇美好的神話故事,而我們也都將會是故事中的主角。
結論
總而言之,關於緣起,我們可以說:
一、當六根接觸六境,而產生緣起的流轉或還滅時,那麼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和
走向世間滅盡之道都會發生,所有這些都是在這活生生的六尺之軀內,不在死後。
二、緣起的各種狀況,絕非日常用語所說的延續三生三世,或延續至任何一生、任何一世。
甚至按照「緣」的解釋,也絕無可能說成延續到來生、來世。
最後我願意承認並請大家一起來懺悔,我曾經研讀非佛陀本意的緣起,
當時我別無選擇,因為我還在學習佛學。
後來,我當了一年的佛學老師,並以違背緣起真義的教理教導別人,
我曾錯誤地學習和教授貫通三世的緣起。
在此,我願意承認這項錯誤,並請求懺悔和寬恕。
並且我願意堅定地說,我已花幾十年的時間來探討緣起,
發現它其實是在我們的掌握之內,可以運用正念加以實踐,
並且在觸的當下及時預防緣起的流轉,這是唯一有益、可實踐的緣起。
如果要問如何實踐緣起? 唯一的答案是,

當接觸外境時,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讓無明產生,
而發展出將要受苦的行、識、名色和六入。

要時常保持在本來狀態【譯註二】中或做一個還未投生的「求生」,這樣是比較好的,因為那將不會受苦。

---佛使比丘
【譯註二】指寂靜尚無緣起流轉產生的狀態
(題目為編者所加)

B9AM9WBo-Hg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