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2-11 08:30

建置雲端資料中心的錯誤成本觀念

日前由工研院IEK及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ITIS)主辦的「眺望2014年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雲端服務被列為台灣2014年攀升明顯的產業,由雲端科技、巨量資料、連結資料及行動通訊等新技術加值整合應用將成為未來ICT產業重要的發展課題。資料中心將為支援此趨勢發展背後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設施,許多大廠為搶搭雲端商機,紛紛投入巨額的資金建置大型資料中心,並甘願為龐大的營運費用買單。
根據美國能源局資料顯示,若以相同面積為基準,資料中心的能秏通常是辦公室的100倍。隨著雲端服務倍速成長,全球資料中心逐漸往大型及超大型發展,資料中心的營運成本已然是企業的沉重負擔,甚至落後的IT管理基礎設備,無法有效支援IT運作,更成為許多企業無利可圖的關鍵因素。
究竟資料中心的建置規模是否真的越大越佳?巨大的建置與營運費用是否真的無可避免?經由檢視過往傳統企業資料中心規劃建置時常見的問題,我認為只要有正確的觀念與有計畫的建置策略,企業就能使用更低的成本,實現資料中心最高的能源管理效率。
首先,隨著機房模組化設計的發展,企業已不再需要為未來10到15年的需求過度設想,事實上,規模過大正是效率不佳的首要原因。許多企業並未瞭解到,無論資料中心有無IT負載,其電源和冷卻系統都有相關的固定成本,若根據預期需求規畫大規模的資料中心,其固定損失成本將佔總電費更高的比例,其不必要的支出、維護及能源開銷將導致企業超支。合理規模才是最聰明的建置策略,適當的規模可節省高達13%的總成本,再輔以模組化設計與可簡易擴充的元件,更進一步提供已有基礎、成長中的企業依其業務成長速度來彈性調整資料中心內的設備,滿足瞬息萬變的商業需求。
此外,有鑑於傳統企業建置資料中心往往欠缺通盤規畫,導致在建置後為彌補漏洞,造成能源的浪費與成本的增加。因此,企業在建置前即須做好完善規劃,讓寶貴的資本能更有效的被運用,如事先確認資料中心的樓板和支架空間規格,能與電源、冷卻系統、電力分配及冷卻分配能力可相互協調配合,確保容量充分被發揮,避免後續冷氣機的容量充足,但對IT負載的空氣分配不足,或電力分配單元(PDU)容量充足,卻沒有可架設斷路器的位置等問題產生。另外,能源管理軟體的支出也須編列進預算內,容量管理系統能清楚辨別和指出未有效利用的容量,協助企業IT有效的降低成本與減少未有效利用的容量,避免每月巨額的營運費用。
最後,相較藉由調整冷氣機位置、伺服器基礎設施擺放等簡單決策,系統化方法更能有效的節約電費。例如,電源管理的用電限制可在短時間內壓抑住部分電力費用,但長期來說,並不能顯著改善資本支出和基礎設施營運支出。若能透過高效率伺服器與不斷電系統(UPS)的搭配,將資料中心調整成最適規模,將可促使資料中心在基礎設施的資本支出中,透過減少設備容量,省下高出用電限制所能達到的效果近14倍的電費,大幅減低企業負擔。
企業為確實掌握雲端應用、服務快速成長的商機,因應背後所產生的大量運算設備需求,必須洞燭機先,具備正確的資料中心建置概念,有效打造一個最適規模且兼具效能和效率與節能環保的資料中心,才能為企業開源節流,創造最大的收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