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 發達公司經理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3-09-06 21:05

思想家特區之伊麗莎白‧巴萊特

伊麗莎白•巴萊特•勃朗寧,即布朗寧夫人(1806~1861),又稱勃朗寧夫人或白朗寧夫人,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女詩人。
在19世紀的美國和英國的有文化教養的讀者中,還沒有受到的尊敬過比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更高的女詩人。她的詩對艾蜜莉•狄更生的著作有着巨大的影響,艾蜜莉•狄更生讚颺她是一位有成就的女性。
編輯本段
傳奇的一生
勃朗寧夫人1806年3月6日出生於英格蘭的達勒姆。出身富裕,享受過擁有特權的童年。她的父親愛德華•莫爾頓-巴雷特,在牙買加的甘蔗種植園取得了相當可觀的財富,於1809年他買下了“希望之果”—在莫爾文丘陵附近500英畝的地產。她自幼聰慧,在領地的四周,她圍騎着小馬訪問附近的其他人家,並經常同她的11個兄弟姐妹排演家庭式的舞台劇。15歲時從馬上摔跌下來,傷了脊椎骨,長期臥病在床,博覽群書,醉心於詩歌創作。十五歲時,不幸騎馬跌損了脊椎。從此,下肢癱瘓達24年。盡管她身體比較虛弱,但在1821年前她並沒有什麼健康上的問題,可是當時的庫克醫生卻開藥方用鴉片來醫治她的一種神經系統的失調。她的母親在她22歲時就去世叻,評論家們認爲她母親的死對她在今後在寫作《奧羅拉•利》時的失誤,留下了蹟象。在她39歲那年,結識了小她6歲的詩人Robert Browning.她那充滿着哀怨的生命從此打開了新的一章。
伊麗莎白是一個位很有天賦的女性。能閱讀希臘文原版的荷馬史詩和希伯萊語的《聖經》。在小時候就是一個有才能的孩子。她在十歲之前,就已經閱讀了若幹莎士比亞的劇本,部分的羅馬教皇時代荷馬的譯著,以及《失樂園》和英國、希臘和羅馬歷史的若幹篇章。幾乎在每個方面,她都是自學的。在她十歲的時候,她閱讀了主要的希臘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和但丁的《地獄》——所有的這些作品她都是閱讀原文的。對知識的強烈欲望促使她把希伯來語學習得相當好,以致她可以把從頭到尾讀完《舊約聖經》。她很欣賞潘恩,伏爾泰,盧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和創作題材,這樣就使她在以後自己所寫的信件和詩詞里,表達出對人權的關懷。在她12歲的時候,她已經寫出了由有押韻對句的4本書所組成的“叙事詩”。芭蕾特後來提到她的第一次文學的嚐試是“重新當了一遍羅馬教皇時代的荷馬,或者說沒有完成。”
在13歲時,其父便私下出版了她稱之爲“偉大史詩”的作品以及《馬拉松戰役》。20歲時又出版她的第二部詩集。1833年她翻譯的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問世。同年隨家遷居倫敦,結識了華茲華斯等詩人。1838年,她以詩集《天使及其他詩歌》成名。她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予以極大的關注,1844年發表了短詩《孩子們的哭聲》,憤怒抗議資本家對兒童的摧殘和剝削。這首詩對敦促國會討論反奴役兒童議案起過一定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詩人的聲望。
在芭蕾特20歲出頭的時候,她結交了一位中年的盲人學者——博伊德•休斯圖•亞特。這位中年學者促使芭蕾特重新引起了對學習希臘語的興趣。在他們兩人的交往過程中,芭蕾特吸收了數量驚人的希臘文學——荷馬、品達羅斯、阿里斯托芬以及其他人的作品。可是過了幾年,芭蕾特對圖亞特的偏愛就減退了。
她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著作和純粹哲學的着迷被一種宗教癡迷所彌補了,這種宗教癡迷,她後來描寫爲一種“不是一種溫文有禮的基督的深深勸導,而是宗教狂的愚蠢幻想。”(見“熱情”内涵的衛理公會教義。)她和她的家人參加了在離家最近的不信奉英國國教的小禮拜堂的祈禱儀式,而巴雷特先生卻積極從事於聖經和傳教士協會的工作。
從1822年開始,伊麗莎白•芭蕾特的興趣越來越傾向於古典學派和文學方面。巴雷特先生在19世紀30年代初所受到的經濟損失,迫使他賣掉了他的莊園“希望之果”,盡管他們的家庭還不算貧窮,可是在1832年到1837年間,他們的家庭遷移了3次,最後於1838年落腳於倫敦的溫坡街的50號,在1838年,伊麗莎白•芭蕾特所寫的《天使和其他詩歌》第一次披露了以她自己的名字發表的、比較成熟的詩篇。同年,她因健康原因,促使她搬到德文郡海濱的托基。她由最喜歡的兄弟愛德華所陪同,可是就在那一年愛德華因溺水而死使她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以致有好幾個月隻得沮喪地躺在床上。以後,她的健康就永遠沒有完全恢複過來。當她回到溫坡街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一個殘疾者和隱士,在病床上渡過了以後5年中的大多數的時間,她所接觸到的人除了她的近親以外隻有一、二個人。 在這些同她接觸的人中,有一個富有和歡樂的藝術朋友,名叫約翰•凱尼恩。由於伊麗莎白在1844年所寫的詩使她成爲英國大陸上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這樣就鼓勵了羅伯特•布朗寧寫信給她,告訴她,他是多麼喜歡她的詩歌。於是約翰•凱尼恩安排羅伯特•布朗寧於1845年5月份去看望她,由此打開了文學史上最享盛名的求愛的一頁。

愛情之歌
1845年她第一次與羅伯特相見,此前他們已爲詩歌神交已久,據說有一段時間兩人每天一封信。羅伯特與她見面後,便開始了熱烈的追求,絲毫不介意她大他6歲,年已39,且久病在床。她幾乎不能相信這個精力旺盛和有世俗觀念的羅伯特•布朗寧會真正像他公開所宣稱的那樣地去愛着她,她的這種懷疑在她以後二年中所寫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詩集》中表達了出來。終於,愛情戰勝了一切,1846年,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和詩人羅伯特•布朗寧(1812~1889)私奔,在教堂擧行簡單的婚禮後,各自出發逃往意大利,並在比薩會合,去繼續他們的生活。巴雷特先生剝奪了伊麗莎白•芭蕾特的繼承權(他對沒有他的允許而結婚的每個子女都是這樣對待的。他從來沒有允許過)。然而,伊麗莎白•芭蕾特與她的兄弟姐妹不一樣,她繼承了屬於原來就應該屬於她的一些錢,所以羅伯特•布朗寧的一家就比較舒服地生活在意大利。
在羅伯特的愛與鼓勵下,她創造自己的奇蹟,她開始離開她蜷縮了多年的屋子,先是被人抱着下樓,接着可以在攙扶下自己下樓了。第二年的春天,在遇見勃朗寧之前在病床上躺了14年的巴萊特可以自己走到大街上了,愛情所創造的生命奇蹟終於使她可以回報勃朗寧的執着了:“如果到了天氣暖和的時候,我的健康更好一些,那麼到那時候,由你決定吧。”
三年後,即1849年,他們已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羅倫薩定居。也是在1849年,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名叫羅伯特•德曼•巴雷特•布朗寧。一日,伊麗莎白送給她的丈夫一件珍貴的禮物——44首她爲丈夫寫的十四行詩,里面有開始時的懷疑,與家庭抗爭的恐懼,與愛人的甜蜜,及最終愛的勝利的喜悦。據說勃郎寧夫人是在婚前的戀愛中寫下這40多首愛情十四行詩,直到婚後才悄悄放入丈夫口袋,並說如果他不喜歡就燒掉它們。勃郎寧讀後說,我決不敢私藏自莎士比亞以來無論任何語言中最美的十四行詩。因此,這些詩得以印行。 1850年,勃朗寧夫婦出版了那44首詩,但做了些偽裝。他們用“葡萄牙十四行詩集”爲這44首詩命名。伊麗莎白的浪漫婚姻促成了她的,也是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的,最美麗的愛情商籟體詩。
在她丈夫的堅持要求下,在她的《詩集》第2版中,加進了她的愛情十四行詩。這些詩增加了她詩集的名氣,同時也增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他們所最喜愛的女詩人吹毛求疵式的的批評。(在華茲華斯逝世的1850年,她曾經認真地被考慮授予爲英國的桂冠詩人,後來這個稱號被丁尼生摘取了)。她逐漸對意大利的獨立鬥爭感興趣,這種思想在《圭迪的窗子》(1851)和《大會前的詩歌》(1860)表現得非常明顯。在1857年,人們看到她的詩歌-小說,《奧羅拉•利》。 除發表了《葡萄牙十四行詩集》(1850)外,還寫下《圭迪公寓的窗子》(1851)和《在大會以前寫的詩》,同情並支持意大利的民族解放鬥爭。直至1861年突然去世前,她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表達了激進的觀點,她痛斥賣淫制度,爲追求女權而鬥爭。她說:“我深信,這個社會的破滅需要的不是關閉門窗,而是光明和空氣。”
他們大部分時間住在佛羅倫薩,在那里度過了幸福的15年。15年中從不曾有一天分離過,就像他們結婚前從不曾有一天中斷過情書一樣。至今還不清楚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有着何種類型的病痛,盡管她已經享受到所能設想到的醫療和文學學者。究竟是爲了什麼,不斷地使用鴉片可能使她的身體越來越差;而她的丈夫羅伯特•布朗寧隻有依靠把她帶到南方和對他的悉心照顧來延長她的壽命。1861年6月29日,勃朗寧夫人隻是患了輕微的感冒,晚上,她依偎着她的愛人,“用最溫存的話表達她對他的愛戀”,直到她在他的胸前睡去。 伊莉莎白•巴萊特•勃朗寧再也沒有醒來。
膚淺的感官麻木了人的感受力。─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不要傷悲,先我們而死去的親人並不是在我們前面。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我將要愛你─愛滿半個年頭─那就是一個男人所能做到的。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文學就像天上的星星,照亮我未來的歲月。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征服愛如果費事,征服怨,那就更難了。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我們不是為長眠者效力─過去的已經過去了。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一個藝術家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須找到(或創造)一個孤獨的創作環境。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遊戲才是孩子的正經事,在遊戲中,孩子能學會很多事物。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在墳墓這一邊的一切歡樂,無不以痛苦為代價。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我愛你,以我終生的呼吸、微笑和淚珠─如果上帝容許,死後,我還要更加愛你!
─英國,伊麗莎白‧巴萊特(E. Barrett, 1806~1862)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