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7-08 12:12

讓我們冷靜為台灣前途做選擇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之後,引起基層民眾及在野黨強烈批評,原因出在缺乏談判程序透明化及與國會事先溝通的機制,對此我們昨天社論已有所論列。至於服貿協議內容方面,攸關未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談判如何繼續進行的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釐清。
這次的服貿協議乃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四項協議之一,接著兩岸還有貨品貿易協議要談,這涉及到關稅的調降,敏感程度更甚於服貿協議。如果朝野不藉此次爭議制訂相關的遊戲規則,今後台星、台紐、台美、台歐這紙自由貿易協定(FTA)如何談的下去?如果每簽一次協議就引來如此大的紛擾,那麼台灣今後豈有寧日?
平心而論,在多邊貿易體系已大幅自由化的今天,台灣是否要簽署更多的FTA,確實值得討論,這是一個選擇,沒有對錯。但如果大家認為韓、日等亞洲國家已簽了許多的FTA,台灣若不跟上,可能會被邊緣化,那麼朝野就該攜手同心,多方遊說美、歐、日與我早日展開諮商,以突破台灣簽署FTA的僵局。
讓我們摒除政黨立場,冷靜思考,此次服貿協議的開放真有這麼大的衝擊嗎?只要對台灣的世貿組織(WTO)入會案稍有涉獵者都知道,我國當年入會並沒有對中國大陸提「排除條款」,基於兩岸同為WTO會員,台灣理應給予大陸和美、歐同等待遇,也就是給予大陸最惠國待遇(MFN),但隨後我國基於兩岸特殊的關係,對大陸物品的輸入、投資、人員往來仍維持諸多限制,並未給予大陸MFN。以貨品貿易而言,直到如今仍有兩成的項目,禁止自大陸輸入。
外界經常稱FTA是「WTO +」,意思是經貿關係密切的兩國,在享有MFN猶嫌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藉由FTA的簽署讓彼此享有比WTO更開放的待遇。惟兩岸關係有些特殊,目前我們並沒有給大陸MFN,即使簽了兩岸服貿協議,大陸在台灣所獲得的待遇依然不如美、歐,這是兩岸國情使然,也是我方談判時比較站不住腳的地方。
換言之,今天各方所擔心的美容、印刷等食、衣、住、行、育、樂等服務業市場,我國早已開放給美、歐、日等國,如果十多年來台灣無懼於美、歐、日這些服務業大國的競爭,又何懼於服務業尚在起步的大陸?最重要的是,本次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並未允諾大陸人來台工作,他們雖可來台投資美容、印刷、營造等行業,但只能僱用台灣的人力,其對台灣就業衝擊應不致太大。民進黨評估此協議將影響我國從業人數423萬人,但依主計總處的資料,我國就業者不過1,100萬人,協議一簽竟有逾三分之一受影響,這樣的數字顯然過於誇大。
至於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表示「中國人拿30萬美元就能攜家帶眷移民台灣,款項檢查後又匯回中國,這是全世界最便宜的移民」,揆諸事實,我國迄今尚未開放大陸人投資移民,精確的說,投資者派人來台執行業務是商務居留,而商務居留離長期居留、定居、移民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把居留與移民混為一談,令台灣社會恐慌,這豈是政黨領導人應有的風範?
我們贊同在野黨嚴格監督執政黨的施政,用最高標準檢視本次談判的內容,但卻不該以莫須有的罪名指控談判的結果。朝野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應以意識型態或選舉的語言,徒令台灣社會陷入恐慌與茫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建立貿易談判快速立法授權機制:本次服貿協議談判結果,在野黨已表示將在立院逐條審查,然而協議一旦被修改,勢必重啟談判,如此紛擾不休將使得台灣社會內耗殆盡。為避免日後台紐、台星等FTA又陷困境,應仿效美國訂定貿易談判快速立法授權法案(TPA),如此才能一勞永逸解決這項問題。
第二、籌組貿易談判顧問團:台灣在1990年代因應加入WTO曾培養不少談判人才,他們有豐富的國際談判經驗,但隨著台灣入會案大功告成,加上幾次政黨輪替、內閣改組,這些談判人才退休的退休、歸隱的歸隱,以致談判人才出現斷層,難以讓過去的談判經驗傳承下去,由本次談判事前與外界溝通不足,即可看出問題所在。主政者應力邀談判老將籌組貿易談判顧問團,以利未來的諸多談判。
第三、談判期間多與外界溝通:此次被外界批評最多的是政府缺乏溝通,站在談判者的立場會認為談判期間不能讓底限曝光,但站在國會、民眾的立場,當然希望了解談判方向,且適度讓談判內容曝光形成輿論壓力,也有助於在談判桌上爭取我方權益。
第四、政治人物應以台灣前途為重:如前所述,台灣是否一定要急著與美、歐簽署FTA,可以討論,執政者固不必迷信自由化而躁進於FTA的簽署,但在野黨也不應刻意反對,製造對立。因為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都應以國家前途為重。台灣這些年的內耗,已讓國人信心盡失,整體社會正處於一個反循環的困境,唯有朝野理性以對,台灣才可能重返正循環而開創新局。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