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4-22 12:50

盼江揆師法前人速提經濟解悶之策

盼江揆師法前人速提經濟解悶之策
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以「悶」字形容台灣當前的經濟。何以悶?江院長說台灣產業無法順利升級轉型,以至於薪資無法提升,失業率仍高達4%,台灣已有相當久的時間處在類似困境而無法突破,而他認為突破「悶」的首要步驟就是振興經濟。
台灣的現狀確如江院長所言,薪資長期無法提升。若以實質薪資而言,去年平均每月42,080元,還低於民國88年的43,037元,如何不悶?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薪資前年26,577元,也不如88年的27,462元,十多年來薪資這般停滯,如何不悶?再如十多年來青年失業率驟升、中產家庭儲蓄大減、貧富差距擴大、房價狂漲,面對如此經濟,如何不悶?
事實上,台灣經濟的悶不僅在於成長動能不足,也在於所得分配日趨惡化,在贏者圈日趨縮小之下,成長的果實已難為多數人享有。其實自88年迄今台灣經濟成長仍有七年逾5.2%,兩年前成長率還高逾10%,但這些成長並沒有讓民眾的薪資提升,也沒有讓政府的稅收同步增加,這正是長期以來政府不當的減稅政策所致。減稅原本希望提振投資,推動台灣產業升級,但實情是效果有限,反而導致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並讓成長的果實為少數人享有。看看台灣的賦稅負擔率12.8%幾乎是全球主要國家最低,民眾實資薪資十多年來不增反減,這些數字與經濟成長何等不相稱?
我們贊成江院長的看法,眼前最重要的是先提振經濟,讓低迷的消費、投資先活絡起來。但是僅提振經濟絕對不夠,因為既有的經濟結構、賦稅結構、所得分配結構如果沒有改變,青年失業率不可能改善、社會新鮮人的薪資不可能成長,反而房價又將因景氣回升而大漲,讓青年人的房貸壓力升高。如此雖然台股上揚,亦無法解決台灣經濟過悶的困境。
繼江院長提出經濟悶之後,政務委員薛琦在行政院院會也發言表示台灣股市量能悶到不行,他籲請立院儘速通過權證避險專戶證交稅率調降方案,以活絡股市。「悶」字如今已成為人人談論的話題,江院長一席談話,看來是談到大家的心坎裡了。但江院長所談的經濟上的悶,與薛政委談的股市的悶,雖不能說沒有關聯,惟層次上顯然有極大的差別。
因為如同我們先前所講的,台灣今天經濟上的悶非僅是成長的問題,還有分配的問題。股市量能提高,雖可讓經濟興奮一下,但實體經濟卻不可能因此邁入坦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仍將持續下滑、贏者圈仍將日益縮小、非典就業愈來愈多、薪資依舊停滯、房價繼續大漲,台灣經濟「悶」的困境,還是無解。
記得三年前台灣經濟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出現薪資下滑、所得差距擴大、非典就業增加等問題,當時從總統到內閣的官員幾乎一致強調,只要經濟恢復成長,一切問題就可獲得改善。隨後台灣經濟成長逾10%,股市也由2009年六千多點回升至2011年初逾九千點,但台灣青年人的薪資、就業困境依然,反而因房價的上揚而比先前更悶。這說明任何只著眼於提振股市、振興經濟的短期措施,皆不是解決台灣經濟長期「悶」的上策。
台灣經濟過去也曾悶過,但在內閣提出創新的經建計畫下,總能浴火重生。以民國63年為例,這一年石油危機席捲全球,美、歐通膨率升逾10%,日、韓升逾20%,而台灣卻超過40%;這一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亦僅1.1%。台灣在退出聯合國不久又逢此經濟大風暴,情況非僅是悶而已,更是茫然與惶恐。但當時在院長蔣經國及經長孫運璿、財長李國鼎等閣員力挽狂瀾下,台灣隨後訂出六年計畫,設置科學園區,為台灣產業升級預做準備,使得台灣能在隨後二十年出現強勁的成長動能,並讓國人普遍分享成長的果實。
李國鼎在63年的演講中表示,內閣已就因應這一波石油危機提出四項原則:鞏固經濟發展之基礎、保持國家財政之健全、照顧大眾生活的利益、增進軍公教人員的福利,另外特別要照顧中低所得階層的利益,以謀其生活安定,他以「寓社會意義於財經措施」強調所得分配的重要性。除此以外,因應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建立了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提高直接稅比重建立健全稅制、籌措非膨脹性財源進行十大建設,並修正對投資的重複獎勵以避免財富集中,凡此種種皆不是振興經濟的短期措施,而是有遠見的計畫。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相較於63年那個政治、經濟動盪的年代,今日內閣所面對的「悶」實在算不得什麼。那個年代的內閣能乘風破浪靠的不是高深的經濟理論,而是憂國憂民的使命感;不是凌厲的辯才,而是務實的行動。但願江院長所領導的內閣能效法前人精神,以提升台灣長期經濟實力為職志,如此台灣經濟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