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龍 放長假2轉待命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3-12 05:43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10年內不會動搖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北美新浪)2013-03-12
宏觀·政策
宗慶后、董明珠、李書福、譚旭光、袁利群、周建雄等
實業界代表委員探討“世界工廠”新內涵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10年內不會動搖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姚冬琴 崔曉林 陳海東 白朝陽 張偉 | 北京報導
在中國僱用一名工人的花費,在泰國可以僱用1.5名工人,在菲律賓可以僱用2.5名,印尼可以僱用3.5名。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勞動力成本廉價的優勢已不復存在,東南亞國家正雄心勃勃地要成為“替代者”。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在高調鼓吹“再工業化”、“重振製造業”。
近30年來几乎順風順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中國製造業,遭遇高端技術與低端成本的夾層式競爭局面。
今年1月,《華爾街日報》撰文稱,中國正在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各領域的製造商都在把業務外遷至東南亞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區。
中國會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嗎?中國製造業該如何應對“價格戰”?
為此,本刊與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推出“探討世界工廠新內涵”的專題報導。
廉價正在終結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承接國際業轉移的某些有利條件,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已明顯弱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裴長洪指出,除了人力成本增加,以土地為代表的資源成本也出現大幅上漲。“2011年末,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水平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
中國已經不是最廉價的品製造基地。“2000年全球的耐克鞋有40%自中國,自越南的只占13%,2009年雙方各占36%,2010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國。廣東的電腦配件生占世界60%,但近年來有電子企業向東盟轉移的現象。”裴長洪說。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提到,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1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而同期中國的增長率只有8%。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減少3.7%,至1117.2億美元,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首次出現年度下滑。這樣的局面雖然不排除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同年泰國外商直接投資飆升約63%,印尼2012年前9個月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增長了27%。
與此同時,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后推出了“購買美國貨”、製造業促進法案、稅收優惠政策等多項措施來提振美國製造業。奧巴馬在第二任期的就職演說中,也重提到讓大型製造業迴流美國。
如果,作為傳統優勢的廉價勞動力不復存在,中國還有哪些優勢繼續維持紅火的“世界工廠”?
支撐中國繼續“世界工廠”的
三大優勢
裴長洪認為,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不會被取代。國際上的一些調研數據也在支持裴長洪的觀點。
德勤年初發布了《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位居競爭力首位的是中國,且預計5年后中國仍然穩居第一。畢馬威最近以31個國家的200名汽車業內人士為對象,對“作為投資目的地最優先選擇哪個國家”進行調查后發現,七成受訪者的回答是“中國”。
“製造業迴流美國的現象確實存在,但主要發生在高端業中的高端技術環節。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具備作為‘世界工廠’的條件,難有替代者承接如此大規模的轉移。”從人力資本總量看,我國在未來10年中仍占對優勢。“如果將2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與人均受教育年限乘積作為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總量,那麼,2010年,在‘新鑽11國’(指成長潛力僅次於‘金磚國家’的11個新興市場,包括巴基斯坦、埃及等),加上印度、中國這13個國家中,中國人力資本總量所占比重超過50%,2020年仍占45%左右。”勞動力素質加快提高,裴長洪將此視作中國的“第二次人口紅利”。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看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沒有被削弱,因為,“中國製造業的三大優勢沒有變。”
“首先,中國有迅速擴大的市場。2012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0萬億元,2008年只有10萬億元,5年翻了一番,這在國際上是不可思議的。並且,中國的消費市場還將繼續擴大。”王志樂說。
其次,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但勞動力的素質近些年來明顯提高。中國勞動力的“性價比”在國際上還是很有競爭力的。盡管製造業向東盟轉移的風聲勁吹,但首先轉移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業,比如製鞋、服裝。王志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從不少大型跨國公司處得到的消息是,他們還是考慮擴大在中國的投資。
2010至2012年,GE在中國追加20 億美元投資,集中於創新和戰略合作。GE高層在不同場合均表示,中國是GE未來最大的市場。“其他勞動力輸出國家的人力成本往往比中國低30%”,GE公司副董事長約翰·賴斯說,但是其他問題會抵消掉這部分差價,特別是很多國家缺乏可靠的供應鏈。
“可靠的供應鏈”,是王志樂口中中國製造業的第三大優勢。“現代工業製造都是分工合作的,需要大量的配套商,比如汽車業就很典型。中國近年來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相對很有優勢的業配套體系。包括越南在內的一些東盟國家還不具備。”王志樂說。
德勤《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中也提到,中國集中力量將供應鏈本土化並建立創新中心,從而被視為唯一一個能夠跟發達國家並駕齊驅,擁有同樣供應商網絡優勢的新興國家。
中國正賦予“世界工廠”新的內涵
王志樂認為,一些勞動密集型業轉移,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從性價比的角度考慮,就逼留下的製造業要轉型、升級,向更高端的製造業發展。中國製造業目前正面臨這樣的挑戰,能不能轉型升級、節能環保。”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未必就是好事。在一定時期內,我們還是更願意把自己定位在製造業大國、強國更好。單純的‘加工廠’並沒有多大的利益和好處,我們不必太在意這種地位的得失。相比之下,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核心在於改變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說。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前,中國不應該再做“世界工廠”、“廉價的工廠”。“別人設計品,貼別人的品牌,給我們訂單來加工,這樣做外貿其實很簡單,反而開發國內市場就不那麼容易。目前中國製造業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要創新,提升技術檔次。”“眼下,歐美國家經濟低迷,需求減少,我們的出口也相應減少,有些人就感到恐慌了。但實際上,這給了我們很好的重新審視自己,謀求發展的好機會。”宗慶后說。
事實上,一些中國製造業企業已經在走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之路。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力電器”)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成為迄今為止全球首個依靠單一品類(空調)突破千億的家電品牌。
“現在市場的嚴峻形勢不可否認,國內外的消費慾望都降低了。只有堅持自主創新,企業才能度過寒冬,民族品牌才能在世界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董明珠說,“格力電器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僅能扮演好‘製造者’的角色,在自主創新領域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中,同樣能成為世界的強者,贏得尊敬。”據悉,格力電器每年的科研投入超過30億元。
創新不僅能讓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掌握品定價權和趨勢定義權,更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目前基於持續創新平台下的新品已經成為美的集團的‘利潤奶牛’。2011年美的集團共推出上千款新品,實現銷售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利潤貢獻率超過65%。”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袁利群說。她告訴記者,過去5年間,美的集團整體科技投入費用超過100億元。“十二五”期間,美的集團明確提出“每年收入的3%投入研發”。
“考慮到內外部條件的變化,中國應積極培育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賦予‘世界工廠’新的內涵。”裴長洪認為,這主要要從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研發能力出發,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培育品的品牌,提高出口品的品牌競爭力。
轉型升級何處手?
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重工集團董事長譚旭光看來,要認清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真正含義,應當從全球業價值鏈綜合來看,特別是要參照對比發達國家的製造體系。
“從全球業價值鏈微笑曲線來看,製造業業鏈上游是研發和高技術零部件,目前大部分領域被歐美發達國家壟斷。中國傳統製造業大都處於業鏈中間的加工和組裝等環節,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受制於人,依靠成本和規模優勢賺取較低的利潤。不過目前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加快向技術研發和高技術品轉移。”譚旭光說,“但是,中國企業普遍忽略了業鏈的下游。事實上,下游的銷售、后市場和服務等生性服務業同樣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以我們重組的德國凱傲集團為例,在其2011年的銷售收入中,42%是來自於售后服務、租賃業務等生性服務業,53%的員工從事銷售和服務工作。”
基於這樣的理念,譚旭光提出了山東重工新商業模式——“製造業服務化”。他要求集團各企業要盡快改變過去單純銷售品及簡單附加服務的模式,實現從品製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全業鏈整合者轉變。
對於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湘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雄的理解則是從兩方面手:一方面要把傳統業持續改進,使它升級換代、高效節能。“比如湘電集團就在持續改進傳統電機,升級為高效節能電機。”另一方面,要加大力量推進戰略性新興業,大力開發新能源,改變傳統製造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現狀。“中國1400多家火電廠,每兩分半鐘生的煙灰,不進行處理的話,可以填滿一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製造業企業要轉型升級,必須從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角度出發,提供社會滿意的好品。”
“中國製造”不等於“中國自造”
中國製造業要真正做強做大,還必須加快全球化,在全球範圍內參與市場競爭,整合優勢資源,在理念、管理等各方面加快實現與國際接軌。
“‘中國製造’不等於‘中國自造’。波音飛機是美國造,但其零部件在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生。中國製造業企業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將世界上先進的技術、資源很好地整合。”周建雄說。
當下,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一批擁有世界頂級科技並可以實現業化、全球化的公司面臨兼併重組的局面,而中國企業相對來說具有較強的資本優勢,可以通過併購全球優秀製造業企業,實現對國際領先技術的控制與中國落地應用。
比如,山東重工集團下屬的濰柴控股集團去年併購了全球最頂級豪華游艇製造商義大利法拉帝集團,從而進入了高端消費品製造領域。
鑫明光集團則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收購美國太陽能上市公司的先河。該集團收購的Ascent solar(ASTI.NQ) 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塑料基體的銅銦鎵硒(CIGS)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量供應商,其技術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五十大發明之一。
接受記者採訪時,鑫明光集團董事局主席徐飆正在美國部署將全球最新的柔性光電製造技術轉移至中國。
“我們下一步計劃是快速將這些科技成果在中國落地,希望將中國的太陽能科技提升至世界最高水平。”徐飆表示,會將規模業化生放在中國,“通過核心設備與原材料國化、亞洲化,快速穩健地形成業化轉移,打造成熟的業鏈,對全球輸出。”
吉利收購沃爾沃,曾經震動全球汽車界。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我不知道整個中國製造業給世界的印象什麼時候能夠改變,但是我們自己要努力。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而且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我相信三五年以后的吉利汽車,展現在大家面前的不會亞於日本、韓國,或者說一些同類同檔次品的水平,這一點我們非常有信心。”
“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希望中國汽車能夠走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車走遍全中國,這就是我美麗的追求。”李書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