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2-03 09:30

台灣真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

曾任台灣省水利處處長,本身是水利專家的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台灣競爭力論壇舉辦的「2013智慧城市高峰會」中,以「給台灣2030備忘錄」為題發表演說,指出台灣的水庫因淤積問題嚴重,預計到2030年全台50座水庫的庫容量可能僅剩一半。再加上台灣「熱島效應」嚴重,旱災或水災頻仍,其實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這4個字了。
對於關心環境議題與台灣水資源的人來說,李鴻源部長的這一段講話絕非危言聳聽。首先,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近年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重大「天然災害」層出不窮,台灣自然也無法倖免,平均每2年就有嚴重水災,每9年就會遇到嚴重旱災。想要寄望年年「風調雨順」,顯得十分不切實際。
其次,由於水災頻率過高,不只造成人民生命財產與交通設施的重大損毀,更因台灣特殊的地形地勢,每一次的風災水災總會帶來水庫泥砂快速淤積的後遺症。若不清除水庫淤泥,不只會縮短水庫的壽命,更會使得旱災來臨時的水荒問題益形惡化。然而若要進行清淤,誠如李部長所言,光以石門水庫為例,目前淤泥估計多達1億噸,清除費用需要千億元,以政府目前困窘的財政,他斷言實務上將不可能達成。李鴻源的這個專家看法,與多年前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時,面對中橫公路因受921地震及72水災的連番重創,導致公路一再坍塌,只好無奈的宣告暫停修路搶通,以免造成救災經費的無謂投注,出發點可以說如出一轍。
更嚴重的是,不只清除水庫的淤積有實務上的困難,以及在災變頻仍的情況下,將使水庫淤積問題陷入清不勝清的困境。眼看著台灣水庫的庫容可能在2030年只剩下一半,台灣所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明明知道水庫蓄水量減半勢必要加劇旱災來臨時的水荒問題,台灣想要另覓新址興建水庫,卻幾乎是現實上的不可能。包括缺乏合適的地點,以及將面臨環境意識抬頭下民意的抗爭與反彈,高雄美濃水庫倡議多年,卻始終無法啟動,不就是最鮮活的例證嗎。
正因為有這種種的糾結,李鴻源感嘆台灣缺乏資源,能源和水的用量又大,依市場供需法則,即使不談以價制量,包括油、電、水價格至少應該要能反映成本。但誠如李鴻源所說,在台灣價格的調整,通常都會牽扯到敏感的政治操作,以致無法理性的討論合理價格。馬政府去年拍板分階段調漲油電價格,出發點就是要讓偏低的油電價格得以合理化,以紓減國庫補貼的財政壓力,並期望能有助於節能減碳,但最後卻成為馬英九總統聲望直直落的第一根稻草。
另外以自來水的價格為例,目前的水價遠遠低於成本,不只讓民眾及企業無法普遍養成節約用水及循環用水的習慣,更讓自來水公司因而陷入長期虧損的情況,其結果則因沒錢更換管線而使得自來水的滲漏率居高不下。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情況下,我們的自來水水質能否確保,自然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另一個隱憂。
尤有進者,李鴻源部長的演說中,也針對不少地方以抽取地下水方式發展農漁業,結果造成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等副作用,迫使政府必需花很多經費防杜地層下陷及挽救海岸線。總算起來其所投入的社會成本根本遠高於所獲致的經濟效益,以致連他也不得不感慨台灣「實在是充滿矛盾的國家」。
不管是明知水電油等能源價格不合理,既會造成由國庫補貼的額外財政負荷及不公平現象,未來更可能因節能減碳不力而遭到國際懲罰制裁;或是明知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缺水、缺糧的危機,卻始終因為政客們的政治操弄,使得足以對症下藥的亡羊補牢之策遲遲難以啟動,從而坐實了台灣果然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再以拓展國際貿易,避免台灣遭到邊緣化為例,政客們一方面催促政府拿出與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成績單,而卻對必需以開放外國農產品為前提的國際慣例刻意忽略與杯葛。這種只想佔便宜卻不願付代價的偏差心態,事實上瀰漫於各個公共政策領域,自然也包括既要非核家園,卻又不接受電價調升,如此的自私算計,不只讓台灣成為充滿矛盾的國家,長遠來看更會斷送台灣的生機。所謂自己造業自己擔,2030年也許就下一個最佳的檢驗時點。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