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1-18 09:59

沒有願景目標 難怪組改亂象頻傳

沒有願景目標 難怪組改亂象頻傳
最近政府組織改造亂象頻傳,行政院長陳冲公開強調,如有人私下向立委遊說不同的版本,將「一律嚴辦」,此態度凸顯政院對組織改造與行政紀律的重視。其實,組織改造的成敗,不僅將影響現有重大施政的推動,更是攸關國家長遠發展的政治工程,行政院應由國家發展願景與達成行政效率提升目標的高度,重新審視與檢討當前的組織再造方案,並調整推動策略及步驟,才能獲致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結果。
組織再造乃是馬英九總統重要政見,2009年元旦馬總統曾宣示:「要下定決心,排除各種困難,推動行政院組織法的修正工作」;2010年1月間,立法院在馬總統「不許拖過農曆年」的命令下,三讀通過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就是為了兌現「打造一個『精簡、彈性、效能的政府』,以大幅提升國家的競爭力」的政策支票。
這次政府改造將行政院從37個部會減為設14部8會3獨立機關、中央銀行、故宮博物院及2個總處等29個機關,被視為是一大變革,而政府也信誓旦旦地預期將可以提升行政效率。但是,由「交通及建設部」淪為有名無實,氣象局成為部會棄兒,以及農委會及環境資源部爭奪納入林務局等爭議,這些都顯示因為組改方案的決策過程是「由上而下」,導致各部會缺乏共同認可的「願景目標」,也對於未來國家發展所面對的經濟、能源、環境、衛生和交通等問題,缺乏長期的評估,有關未來的各項政策內涵,也欠缺縝密思考。相反地,各部會在本位主義的思維下,汲汲於擴大資源,或不願接手棘手部門,徒然增加組織再造的困難。
不僅如此,由於組改方案缺乏國家總體「願景目標」,對於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也欠缺應有配套組織的具體評估和規劃,只是將各部會轄下的單位來個「大風吹」,加上為了配合立法院審議組織法進度,因而便宜行事採取「立法為準」、「分批完成立法,分階段施行」的處理原則,更讓立法院成為資源分配的「角力場」。即使陳揆禁止部會私下向立委遊說不同的版本,但是政治角力依然暗中進行,致使組改方案之推動偏離目標,而政府資源也無法獲得合理分配。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政府後續推動組織改造時,應該作更審慎的檢討與規劃。必須了解,包括國發會、科技部、經濟及能源部和環境資源部等部會之運作,能否發揮效能與協調整合,將攸關政府「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的執行成效,也將決定未來台灣能否持續以「三業四化、產業轉型」,作為經濟與產業創新進而脫胎換骨的主軸。同時,未來有關「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以及關鍵技術之研發所需要的政策支援,將需要科技部與經濟及能源部,甚至於其他部會間進行有效動員和整合,才能強化台灣的國家創新體系,讓研發資源與研究機構能量得以有效發揮。
更重要的,組織改造不應該只是將原有部會「拆解」再進行「重組」的過程,而應該使新的組織在行政效能上產生新的轉變,在品質、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獲得巨大的改善。特別在精簡中央政府機關員額之後,若未從根本重新思考,徹底翻新工作流程,將無法在關鍵績效表現上獲得重大的改善,甚至於可能因為用人減少,導致行政審核程序更慢,結果是造成更大民怨。因此,在部會組織調整的推動策略上,應同時對組織流程進行重構,加強行政革新及公務流程簡化,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率。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組改方案「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缺乏被相關部會公務員所共同認可的願景,而組織精簡也造成公務員的不安全與不確定感,已經使得公務員的工作士氣大受影響。尤令人擔心者,在政府組織改造過程中,不論是新設部會或是將原屬不同部會的單位整合到新的部會,都要經歷一段內部整合期;在新組織法實施前以及變動期間,目前各部會局處人員均普遍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心態,也難以落實相關政策,致使行政效率與效能大幅下降。台北市美國商會昨天公布「2013商業景氣調查」,特別指明我國行政效率不彰的問題嚴重,且過去三年日趨惡劣,值得執政當局寄予格外重視。
面對組織改造的阻礙與困境,我們認為行政院實應採取由下而上的推動策略,針對經濟、能源、環境、衛生和交通等政策目標、施政策略、行政流程與改革作法,加強與基層公務員溝通,致力凝聚相關部會全面落實組改的共識,才能儘速拿出成果,確實滿足人民對於行政效能提升的期待。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