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1-08 10:18

從景氣循環周期思考今年經濟走勢

從景氣循環周期思考今年經濟走勢
過去一年台灣經濟表現不佳,景氣接連亮出代表低迷的藍燈及黃藍燈,出口、消費與投資俱疲,今年經濟情勢如何,備受關注。去年底行政院把今年的經濟成長目標訂在3.8%,被在野人士諷為吹牛,但依景氣循環的周期來看,今年台灣經濟朝樂觀方向發展的機率不低,實無需如此悲觀。
外界之所以嘲諷政府吹牛,其原因還是在於去年台灣經濟表現太差,經濟成長率連連下調到1.13%,與政府4.3%的經建目標相去甚遠。如此背離經建目標的表現,自然要遭來各方質疑,認為政府所訂的目標不切實際。但我們查閱一下過去十年政府所訂的經建目標,可以發現十年間,雖有五次未達到目標,但也有五次超越目標,這說明要達到3.8%的經建目標,並非不可能。
以民國99年為例,在98年歷經全球金融海嘯大家餘悸猶存之際,沒有人敢樂觀看待次年的景氣,行政院在主計總處預測數4.39%的水準上,如履薄冰地加碼到4.8%,當時大家也覺得達成的機會不大。惟全球經濟變化莫測,99年台灣拜出口大增之賜,經濟成長連連上修至10.76%,超過經建目標一倍而有餘。
再看民國91年、92年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於受到之前全球網路泡沫破滅的悲觀情緒影響,加以台灣經濟之前出現半世紀以來首次負成長,經建目標循例要在主計總處的預測數上加碼,當時議論者所在皆是,惟這兩年經濟表現皆超過目標。我們要強調的是,經建目標高於經濟預測意在催促政府努力執行經建計畫,這已是五十多年來的慣例,實不應視為吹牛,而是一種策勵自己的存心。試想,難道我們樂見政府把經建目標訂為低於預測數嗎?
展望今年的經濟情勢,目前雖有曙光,但仍有不少變數,這正是經濟預測最難的地方;每次景氣轉折之前總有些讓人樂觀的趨勢,但又同時存在讓人悲觀的風險。從就業市場來看,美國失業率雖已連續四個月降至8%以下,但失業人數1,220萬人,仍比金融海嘯前高出六成,而歐盟去年底失業人數近2,600萬人,比金融海嘯前同樣高出六成。美、歐向來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其龐大的失業人口若無法就業,勢將減弱其消費意願,從而影響亞洲的經濟復甦。
雖然就業市場難以讓人樂觀,但近期美國、大陸、南韓及台灣所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皆升逾50,這項數據顯示全球經濟有緩步擴張的趨勢。另外,各界所憂心的美國財政懸崖暫告落幕,歐債危機雖尚未結束,但也已度過最艱難的時刻。這些經濟、財政層面的發展,都大大降低了今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台灣經濟走勢有很大的比例是受全球景氣的影響。從目前全球經濟的走勢看來,情勢在曙光中仍有陰影,在擴張的步伐中依舊有停滯的阻力,是以樂觀者的推論說得通,而悲觀者的說法亦有道理。例如世銀就看好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可達4.0%,但經濟學人智庫則不做如是觀,他們認為台灣今年只能達2.7%。其他數不勝數的調查與統計忽好忽壞、忽喜忽悲,有時看了更令人莫衷一是,更難以明白台灣經濟的前景。
雖然景氣如此難測,但歷年來的景氣循環周期卻提供了我們研判景氣的參考。景氣循環如同春、夏、秋、冬次第而至,循環不已,只是景氣循環的周期不似四季這麼規律,有時景氣的春天會持續久一些,有時景氣的寒冬會長一些。但從歷史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景氣循環的規律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只是循環周期在不同年代,有著明顯的不同。
台灣自民國43年開始編製基準循環數列據以判定景氣循環,直到2009年初,台灣已歷經12次的景氣循環。民國85年以前,台灣的循環周期較長。所謂循環周期,係指從前次谷底到本次谷底,包括一個擴張期(expansion)及一個收縮期(contraction)。民國85年之前的循環周期大多在60個月以上,但晚近四個循環都已縮至33~48個月,景氣循環加快的趨勢極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遭到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依舊未打破晚近景氣循環的節奏。第12次循環的谷底就落在98年的2月,循環周期依然是四年(擴張期37個月,收縮期11個月),這說明未來台灣依循此一循環步調的機率仍高。
經建會目前尚未認定第13次循環的高峰、谷底,因為景氣循環通常都需要觀察一段期間後才能判定。但由景氣燈號自98年2月以後,從紅、綠、藍而於近期轉呈黃藍約略可知,台灣第13次循環的高峰已過。如果我們相信四年循環周期依然存在,從上次谷底至今已快四年了,這意味著第13次循環的谷底已經不遠,隨之而來的將是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
新年伊始,全球景氣依然混沌不明。雖然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但從近年的循環周期研判,雲散月明的日子不遠,我們應該可以樂觀看待今年的經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