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2-25 09:48

論立法院凍結閣員年終獎金的思維危機

論立法院凍結閣員年終獎金的思維危機
最近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接連提案凍結經濟部、經建會首長及副首長的年終獎金,理由是台灣景氣太差,負責經濟事務的首長們必須待經濟成長回升到一定水準,並經立院經濟委員會同意後始得動支。
在野黨立委認為勞工日子難過,經濟部門首長自應苦民所苦。這個論述誠然有理,但台灣近年經濟表現不佳,非僅源於短期的不景氣,更是源於長期經濟結構的失衡。如果我們相信改善結構比振興景氣更重要,那麼評斷一位經濟部門首長稱職與否,該不該領年終獎金,便不該以短期的景氣起落為標準,而應以首長是否致力於長期的經濟改革加以評判。
許多人會說,經濟改革成效歷時甚長,又沒有量化指標可供評判,如此只好以經濟成長的高低來論英雄。這話說的雖有些道理,但國會議員若只會疾言厲色於一、兩季的經濟表現,只會不斷地以經濟預測連八降、連九降揶揄閣員,甚至只會在一些小是小非上逞口舌之能,這豈是國會議員該有的高度?如此爭鬧不休的國會又豈是國家之福?
台灣經濟結構失衡是非常明顯的,今天立委痛責台灣經濟表現不如人,但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前年台灣經濟成長的表現在全球幾乎是所向披靡,除了領先韓、美、歐,更贏過中國大陸。今年經濟預測連九次調降,而前年卻是由3.92%連續八次調升至10.88%,然而從長期經濟結構來看,昔日連八升與今日連九降,其本質是一致的,那就是台灣產業結構、出口市場皆存在嚴重的失衡,從而導致台灣景氣冷熱兩極的走勢。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年經濟成長連八次調升並不值得吹噓,而今日連九次調降也毫無意外可言,自不必加以苛責。換言之,昔日連八次調升並非經濟部門做了什麼偉大的貢獻,而如今連九次調降也並非行政團隊有什麼嚴重的過失。台灣這樣的經濟結構早已注定了大起大落的宿命,若我們還不正視這個失衡的結構,只會成天計較經濟成長上修多少、調降多少,只會在國會殿堂為這些數字爭的面紅耳赤,台灣經濟能不沉淪嗎?
遺憾的是,這些年我們的閣員疲於因應景氣,卻無暇顧及長期結構的調整。景氣一下滑,忽而研擬振興景氣方案、忽而端出振興房市政策,如今甚至連振興股市方案都上場了。這些振興措施或可讓景氣熱絡於一時,但對於改善台灣經濟體質毫無助益可言。再者,近年台灣出口輸給南韓,這明明是長期結構的問題,但政府還得推出鄭和計畫、龍騰計畫等拓銷方案,惟這樣的出口拓銷根本無法提升台灣的競爭優勢,但為避免被譏為毫無作為,閣員也只好上台跑跑龍套。
這些短期振興估計已消耗閣員七成的時間,另外三成時間又得赴立院,時而枯坐冥想、時而激辯論戰,如果立委又經常以短期景氣表現不佳相責,這無異迫使閣員更傾向於採取短期政策。振興振興、交代交代,如此台灣脆弱的經濟體質、失衡的產業結構豈有改善之日?
我們想問立委諸公,到底什麼樣的閣員才是典範,是那些任內經濟成長率高、失業率低的閣員嗎?還是那些致力於經濟體質改善者?觀察台灣近五十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交出漂亮成績單者,有時只是搭上國際景氣的順風帆罷了,而致力改革者在任內未必能年年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例如民國60年代孫運璿出任經長,剛好碰上石油危機,63年、64年經濟成長率降至1.4%、4.9%,然而我們能因這兩年的經濟表現不佳而否定其貢獻嗎?再如民國89年林信義出任經長期間碰上網路泡沬破滅,次年台灣史無前例地出現經濟衰退,我們能因此責怪林信義嗎?
平心而論,孫運璿、林信義兩位皆是令人尊敬而有遠見的部長,但是如果用今天立法院凍結經建會、經濟部首長年終獎金的邏輯,那麼孫、林兩位部長當年恐怕也領不到年終獎金。但這樣合理嗎?領不領年終獎金事小,但影響閣員的尊嚴事大,若任憑這種思維蔓延擴散,那些有遠見有大志者還願意入閣嗎?試想,經濟改革的成效既不可能立竿見影,經濟成長的高低又豈應成為論英雄、論成敗的指標?又豈能拿來做為首長年終獎金是否凍結的指標?
我們誠摯地籲請立法院回歸長期經濟政策的討論。台灣今天的經濟會由四小龍之首落至四小龍之末,就是因為內閣與立院都太在意這些短期指標,朝野動輒為幾個數據針鋒相對。追求指標而忘了目標,已是台灣政治人物的通病,正是這樣的邏輯讓內閣即興式創造了許許多多不該有的振興方案,如今這樣的思維又被立院用之於凍結首長的年終獎金,可悲可歎至極。朝野政治人物再不回歸長期的經濟政策思辯,共謀解決之道,四小龍之末非僅不是台灣排名的終點,可能還是另一波沉淪的起點。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