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龍 放長假2轉待命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1-23 07:07
美財政懸崖問題的十大關鍵角色
鉅亨網楊琇羽綜合報導2012-11-22
外界多將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歸咎於行政立法扞格。執政的民主與在野的共和兩黨各有政治考量,但共和黨堅不增稅,令美國不但難取得財政平衡,預算問題懸而未決更令市場焦躁不安。
除了白宮及國會政治領袖,還有哪些人也將美國引領至財政懸崖邊緣?或者在國債問題上有著重要角色?美國新聞媒體《MarketWatch》Rex Nutting 一共整理出十位關鍵要角,幫助讀者好好認識這些人物。
第一位是提出著名拉弗曲線(Laffer Curve)的經濟學家 Arthur Laffer,他提出拉弗曲線說明稅率與政府稅收的關係,證明「免費午餐」可行,也就是享受更多國家服務同時還能少繳稅。Arthur 指出,當稅率高到某一程度時,增稅反而會使稅收減少,反之亦然,這給予國內保守派「反增稅」立論依據。
保守派國會議員,因此理直氣壯地要求政府不得對富人增稅,同時還要達成削減國債的目標。不過問題來了,稅率長年只降不升,政府支出卻不斷增加,怎吃得消?錢從何處來?報導指拉弗曲線「實務上」根本行不通,反而間接促成美國政府積累高達 16 兆美元的國債!
第二位是 Pete Peterson,他就是對沖基金億萬富翁,在共和黨雷根執政時期擔任白宮內閣秘書長一職。Peterson 成立、資助致力於宣傳美國赤字問題的華府智庫,包括協和聯盟(Concord Coalition)、Peterson 基金會、以及資助拍攝反赤字紀錄片「巴菲特報告」(I.O.U.S.A.)。倘若沒有這些智庫與紀錄片的「宣導」,美國人還難以意識到赤字問題有多嚴重!
第三位是民主黨籍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柯林頓任期中輕鬆創造預算盈餘,在其任內最後四年,政府連年預算盈餘,也就因為他的「煇煌紀錄」,政府預算達到盈餘似變成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報導指出,柯林頓時期除了執行預算瘦身,同時美國經濟蓬勃發展,加上資本所得稅提高,美國政府一面開源一面節流,才能創造出預算盈餘神話,但事實上,今非昔比,預算盈餘並不會永遠存在。
第四位是美國史上任期最長的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葛林斯潘常向國會發出赤字危險的警告,但他卻又言行不一。葛老備受爭議之處,在於 2001 年在國會上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支持小布希與保守派的減稅政策。當時的葛林斯潘喊水會結凍,市場相信他的判斷,但想不到十年後卻是陷美國於危險之中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