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1-20 09:54

外匯世界新紀元

外匯世界新紀元
今日的外匯交易已由以往主宰貨幣動向的利差交易,被避險/風險模式所取替。加上各國央行均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進一步打擊利差交易,令外匯投資變得複雜。如果投資者未隨著市場轉變而調整,外匯投資將無所適從。
利差交易統治外匯世界約有8年之久。但從雷曼事件爆發引起金融風暴後,投資者爭相避險,尋找資金避難所,甚至只持現金,令曾經利潤非常豐厚的利差交易,爭相平倉。澳元就因此在短短3個月下跌39%,從0.9850下跌至0.6010,利差交易成為投資者的惡夢。
利差交易是利用各國不同的利率水平來獲利的1種投資策略。藉著持有高收益貨幣,利用低利率貨幣作為資金來源,只要兩者的兌換率能夠維持一樣,投資者就可以賺取息差。在利差交易的黃金年代,除了能夠賺取兩者利率上的差距外,更有機會在匯率上獲利。例如在2000年至2007年間,澳元利率曾上7.25%的水平而日圓則處於零水平附近,同時,澳元兌日圓亦由低位55升至高位107,升幅達95%。
在2002年至2007年外匯投資非常直接簡單,很多散戶投資者大量參與利差交易,尤其在日本。投資者非常容易取得日圓貸款,而日本銀行亦提供很多的投資機會,尤其是澳元債券(Uridashi bond)。那時候名目利率居高位,通膨壓力不大且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是實現利差交易策略的完美條件。
但是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風暴,震撼財經界。風險及避險模式抬頭,投資者爭相尋找資金避難所,加上所有央行開始大幅將利率降低,甚至接近零利率,直接打擊利差交易。
風險/避險模式成為支配匯率變化的主要力量,令利差交易沒落的另一種原因,就是世界各大主要央行,為了刺激經濟,採取極寬鬆的貨幣政策,量化措施源源不絕。例如歐洲央行推出長期再融資操作,提供1兆歐元作為各銀行流動資金,還有購買國債計劃,更提早推行歐洲穩定機制;日本央行則一直推行資產購買計劃,刺激經濟;英國央行除了把利率降至極低水平0.5%之外,還推出資產購買計劃,更針對中小企業及首次置產人士推行貸款融資計劃;中國人民銀行亦降低央行利率、調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息還有澳洲央行、菲律賓央行、巴西央行、韓國央行等等。
由於大部份央行均將利率降低,10國集團平均名目利率,已降至極低水平,如計算通膨,很多國家出現負利率的情況,令利差交易無利可圖。
在風險/避險模式的大前提下,市場認為最安全的資產,是美國10年政府公債,緊隨的是3A信貸評級的公司債券,在貨幣方面,最受市場歡迎成為避險的貨幣為美元,跟著是日圓。以後就以風險/避險模式為主導,當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時,各種避險貨幣就會轉強,作為資金避難所,風險貨幣就被拋售。
現在外匯市場面臨新的挑戰,因為美國正面臨財政懸崖,引發避險情緒升溫,美元受惠,但當市場認識到風險的中心正是美國,便有為何仍以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認知失調。甚至有投資者重新考慮,美元是否適合擔當避險貨幣的角色,然後發現美元是非理性及錯配資源的投資方法,跟著拋售美元。這情況在2011年曾經出現,當時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為調高美國債務上限爭論不休,以致標準普爾下調美國3A的信用評級。美元曾經因為避險情緒升溫而先上升,但之後發現錯配及非理性而拋售。相信這情況在往後還會頻頻出現,也是現在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新力量。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