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1-14 10:20

盈正案的貪婪

盈正案的貪婪
富可敵國、全球投資大師巴菲特,半世紀以來住著他在1958年花3.5萬美元所購入的房子,開著過時老舊的汽車,管理著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約新台幣8兆元資產,儘管今年全球經濟動盪,波克夏第三季淨利仍激增72%。
沒有豪宅、沒有名車,仍無損於巴菲特在全球投資界的地位,此對照近日炒的沸沸揚揚的盈正案,國內不肖基金經理人利用大眾資金,謀取不當利益,斥資上億元買下台北豪宅,完全展現人性中的貪婪面。
相對於國外,國內資產管理發展歷程並不久。1987年前,國內投信業屬獨佔事業,僅有四家老投信,後來開放執照申請,投信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各種類型基金紛紛推陳出新,而基金經理人才短缺,成為各投信挖角重心,多數投信挖角均著眼於經理人的投資報酬率,唯有高報酬基金經理人才是明星,過度仰賴報酬率的結果,使台灣的投信業發展愈來愈走偏鋒。
近年來,包括退撫、勞退等四大基金,也陸續釋出大筆的委外代操資金,評審的主軸仍是投資報酬率,就如同學校只要是考高分者,就是好學生,缺乏其他長期績效,或是經理人誠信考量,在利益當道下,也難怪台灣資產管理日益惡性競爭。
基本上,資產管理是道德誠信事業,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人應是基於彼此信賴原則。在國內投信事業開放迄今剛好滿25年的今天,盈正案或許可給台灣資產管理事業一個當頭棒喝,重新檢視本身的管理風險。
絕大多數國內資產管理從業人員,均愛惜羽毛、兢兢業業,唯投信業是極為敏感的產業,少數害群之馬極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在台灣資產管理發展剛好過了四分之一世紀之際,樂見投信投顧公會已發起一波波的自律及清查動作,也寄望業界此次自律不流於形式,給台灣的資產發展開啟更健康的未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