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9-21 07:54
廉價貨幣政策 救不了臺灣經濟衰退
廉價貨幣政策 救不了臺灣經濟衰退
台灣第二季經濟負成長0.18%,落居亞洲12國最末尾;國泰台大產學合作研究團隊日前也公布最悲觀的全年GDP預測值,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僅能達到1.47%,比原先預測值刪減了1個百分點。原本今年上半年各方尚對景氣保持樂觀展望,但進入下半年,民間投資、消費與就業市場的表現,都不再看好,尤其是「消費引擎熄火」的態勢,映現出內需市場動能之根本不可恃,目前研判,臺灣經濟勢即將陷入更進一步惡化的窘境困局,台大團隊乃建議政府,應當考慮「讓新台幣貶值,搶救出口」。
當然,多數民眾可以理解台大團隊這種以貶值貨幣救出口的用意,看似一方面可以讓出口產品「實質削價」以增加臺灣貨品國際競爭力,另方面亦能積極加入區域貨幣競貶大賽,至少不讓南韓在這方面占去太多便宜。這種主張的依據是,在2000年遭遇史上景氣燈號最長連15藍之期間,新台幣對美元貶值了5.6%,最低貶到34~35元,而世界金融海嘯時期,全球貨幣競貶,臺灣景氣燈號連9藍,經濟成長連續4季衰退時,新台幣也為之下貶2.8%;但是今次這波連9藍,新台幣則升值0.7%,目前停駐在29~30元價位之間。基於下半年景氣持續看壞情況下,臺灣再維持相對強勢高匯價,恐對更加不利於出口,因此建議讓新台幣至少貶到31元,則或許在2013年可以看到較強的經濟成長動能。
不過,專家認為,這種貶值貨幣救出口的策略,用在30年前的臺灣經濟,的確可以奏效。以今天臺灣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質與結構性條件狀況,已經不再是落後經濟社會;過去生產出口的絕對大宗,無非都是需求彈性極高的產業產品,價格高低可以直接帶動數量增減,在當時,「廉價貨幣政策」的任何升貶值動作,都足以大大改變出口的量與值;今天,臺灣所能生產出口的絕對大宗,90%以上是需求彈性極小極低的產業產品,數量增減取決於實質市場需求而不再取決於價格高低,基本情境態勢上,已完全接近於日本經濟體質,而與南韓的經濟結構體質並不相同。在這種情境態勢下,繼續一味依舊僵直採取「廉價貨幣政策」,最可能淪為莫大錯誤的國際經濟政策。
質實以看全球經濟競爭,今天決定所有已開發經濟體之外銷出口量值的,不再是價格,而是產品服務的內容物、技術先進性、品質水準、特色特殊性、市場差異區隔性,以及售後服務能力及保固保證之「延伸性產品(extended product)」的有效性。這也正是舉世所見,多數後進經濟體激勵出口量值,即使猶在多用「匯率貶值」,但先進經濟體則已少用「匯率貶值」而多用「品牌升值」策略,才是提高出口量值的最關鍵變數;當然這也是今天先進後進經濟體之間的主要分野。
面對這種大異前情之現今態勢,最值得臺灣產業經濟借鏡參考的,還是1970年代後半起,日本的30年經驗實證:日圓貨幣匯率越高升,貿易順差越擴大,外匯存底越高累,而日本製造品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竟更加不縮減而越增高;這種情境,其實在1984-1993年新台幣匯率25.5元期間的臺灣,也有極其充分的體現。這中間最重要的意涵就是,唯有在「高值貨幣政策」之下,臺灣經濟才會有繼續吸引更多更大投資的機會與魅力,才有真實促進產業經濟結構加速升級調整的動能,也才有搶救臺灣經濟於困頓泥淖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