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8-22 07:52

台灣IT神話破滅

台灣IT神話破滅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6月號大篇幅討論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和台灣企業實力。在歐洲經濟幾近崩盤,美國景氣又不明朗中,亞洲能否脫穎而出,尤其一直被日本視為最友好國家的台灣,現已屈居四小龍之末,台灣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日本朝野十分關切的話題。 就日本專家的看法,台灣是以IT資訊產業打進國際舞台,但是隨著資訊電子產業的大洗牌,大陸聯想集團PC事業體持續以低廉的價格併購國外公司、而韓國三星的躥起,用雄厚的實力和蘋果對抗,在在都說明這一波資訊產業生態丕變,台灣IT產業的神話正逐步破滅中。
就日本媒體觀察,夏普、SONY背負的沉重人事成本和財務壓力,這種面臨競爭的痛苦未來將陸續在台灣的資訊電子業浮現。目前國內雖有鴻海集團還有動力,但鴻海是建置在蘋果的生產供應鏈上,未來鴻海是否還有足夠的持續能力並繼續掌握市場方向,值得觀察;而台灣四大「慘」業的問題未決,是否會蔓延至金融保險業而成為「五大慘業」也相當受矚目。
東洋經濟周刊也引述台灣資深媒體人謝金河的觀察,認為過去台灣企業仰賴中國大陸13億人口的市場消費力,深信有ECFA和同文同種的優勢,可望出現產業契機的幻夢也正在瓦解中。實際上,大陸愈開放,台灣企業的優勢就愈弱。
日本經濟專家伊藤先生就指出,在ECFA的關稅優惠中,台灣企業去年雖為此降低1.3億美元的成本,但在大陸市場的競技大賽中,韓元由於大幅貶值,競爭力提高而大舉的吸收市場,讓台灣廠商ECFA的效益反倒是微乎其微,未來韓國在FTA的光環保護下,韓國具備的交涉力和韓元貶值帶來的競爭力,將直接打擊台灣。
然而面臨這樣的衝擊時,台灣的政府又做了什麼?由於宏達電的營運衰退,股價直落,政府官員要民眾去買宏達電手機;台灣出口連續衰退,也有官員引述次產業出口成長的數字,要大家不要唱衰台灣;而政府部門三不五時發聲明稿辯護和解釋,更是層出不窮,如果我們的官員經常要花時間澄清或駁斥,來捍衛自己的立場位置,而對政策沒有全盤治本的策略方法和執行力時,台灣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一、二十年來一直處於泡沫經濟的日本,為了開拓市場,他們用群聚的力量不斷到海外投資,建立產業供應鏈,近年歐債風暴,歐洲銀行無力照顧和投資海外事業,而不斷從亞洲撤退下,日本銀行則是大舉的搶進亞洲新興市場,用吸收融資機會及低價策略接收歐洲銀行,日本銀行可以有魄力和逆勢投資的本錢,而台灣銀行呢?不是受限於規模太小,就是政府對海外投資限制太多,長期欠缺有眼光和深諳國際法規和評鑑的人才,加上資金不足,在歐債危機導致的產業大洗牌中,國內金融機構只能有乾瞪眼的份。
但是從美國金融海嘯、日本311大地震到歐債風暴,台灣產業難道一點都沒有商機嗎?姑且不論歐美戰線對台灣來說,可能太長,台灣企業較難分到一杯羹,但日本對我們來說,不但近在咫尺,又是和台灣最友善的國家,在311大地震中,台灣人捐的善款,除了留給日本人良好印象和信任度外,台灣又得到了什麼?國內廠商在日本的災後重建、產業的調整中,應也有商機浮現,政府應該結合民間力量,創造談判籌碼,爭取商機並增進關係。
長期以來,政府官員對外交涉大感吃力,資訊收集又難,因此對外經貿方面吃虧較多;另一方面,政府常常參照國外的制度,積極仿效,其實往往忽略社會實際的接受度及可行性,結果推行起來,常常遭遇很大的挫折,如稅制、會計制度、公司法...等等,雖然原意佳,但是已經帶來很多民怨,如此將如何期待朝野官民可一致合作推展未來?眼見著台灣競爭力的一步步流失,現今的經濟環境,又是如此險峻,政府,難道不憂心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