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8-21 07:52
「草船借無箭」凸顯的政策盲點
「草船借無箭」凸顯的政策盲點
行政院長陳冲日前出席「三三會」例會發表專題演講時,除提出推動產業多元創新、促進輸出拓展市場、強化人才培育訓練、促進投資推動建設、精進各級政府效能等現階段經濟策進規畫之外,也以「草船借箭」表達「向企業取經」的誠意,不過他也感嘆「沒想到能借的箭真少」。陳揆「草船借無箭」的說法,無疑彰顯出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溝通上的「盲點」,若無法改變既有的政策運作模式,恐怕很難讓人民與工商企業界「有感」。
不可否認的,陳揆希望藉由向國內重要工商業人士參與的「三三會」說明政策、聽取建言,以便像諸葛亮「草船借箭」一樣,能夠獲得很多建言帶回行政院,顯示陳揆確有誠意藉著與企業界合作,共同突破當前經濟困境。特別從陳揆指示經建會積極回應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等六大工商領袖呼籲政府應舉辦全國財經會議,到親自主持就「國際經貿」、「能源政策」、「金融」、「勞資關係及人力資源」及「觀光與會展」等舉行五場「財經議題研商會議」,並要求「採務實做法,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凡此都顯示陳揆積極回應工商團體對於改善經營環境之訴求,進而以積極作為,突破經濟困局,振奮民心士氣的用心。
然而,若對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政府回應工商業界訴求之政策制定與政策溝通上的運作模式,其實仍存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兌現在三天內趕造10萬支箭的承諾,找來魯肅借20條船,每條船上要30名士兵,將船用青布蓋起來,並在船的兩邊紮上一千多個草靶子,作為向曹操借箭的「箭靶」。同時,還利用大霧漫天,靠近曹軍水寨,命令船上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才誘使曹操下令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
參照諸葛亮的布局可知,政府若想要從民間企業界取得對於振興經濟具有「建設性」的建議,應先做好兩項準備:第一,必須針對產業經營與經濟發展面對之關鍵問題,提出具體且可操作的政策規畫,才能做有意義的討論;第二,必須針對所規畫的政策措施,提出具體且完整的說明,讓民間企業能真正體會到,若依據政府的施政方向,其產業發展與企業經營所面對的問題或障礙,得有獲得解決之可能;或是政府所提出的產業發展策略,使民間企業得以找到新的投資、研發的發展機會,或經營績效與競爭力因而能夠提升,如此才會對政策措施「有感」。
唯有企業「有感」,才會對如何落實政策,進一步達成振興產業與經濟目標等,提出實務性的建議。然而,如今民間企業界感受最深刻的是,雖然近年來政府陸續推動「愛台十二項建設總體計畫」、「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和「關鍵產品發展登峰造極計畫」等重要經建計畫;同時為迎接ECFA實施後之機會,也陸續宣示推動「創新強國」、「打造未來黃金十年」等政策,給民間很多的期待和想像空間。但是看不到政府對於刺激產業投資和創新,有何具體的引導方向或作為。既然欠缺「箭靶」,就難怪「草船借無箭」。
即使最近針對主計總處下修台灣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66%,GDP「保2」破功,行政院所提出各項短、中、長期振興經濟政策,也讓企業界搞不清楚該政策和行政院在去年12月1日通過的「經濟景氣因應方案」有關「穩金融」、「平物價」、「增就業」、「促投資」、「助產業」、「旺消費」、「拚出口」等七大策略,有何差異?在不清楚方案內容,也缺乏哪些政策真正對企業營運有實質幫助的情況下,產業界自然無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更重要的是,當政府政策過度強調「政策亮點」,而缺乏全盤性的產業競爭力提升規畫時,也難以引起工商企業界的共鳴。例如,經濟部規畫推動「三業四化」(即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選定智慧生活、工具機、物流業、資訊服務業、創新時尚紡織等5項「亮點產業」;還參考德國經驗,提出「中堅企業躍升計畫」,設定三年內扶植一百家的目標,希望能發掘台灣本土的「隱形冠軍」。這些計畫固然都以強化企業之技術、創新及品牌為目標,但是由於其所選定產業範圍有限,或是要求企業須達到一定的資格條件,恐將難以吸引多數產業或廠商的關注與興趣。
綜言之,面對當前國內產業發展的嚴峻情勢,政府除了「三業四化」等政策外,更應該與產業界共同檢討我國各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定位及面對之競爭威脅,進而為各個產業找到新的技術研發、競爭利基與產業投資方向,同時全面性檢討影響產業投資的財稅、能源、環保、勞工和福利等政策或法規等的束縛問題,如此才能重振信心、引導企業投資,再創經濟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