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8-16 09:23
探討所得差距應少些政治算計
因應本周五即將公布的所得分配最新報告,行政院上周五辦了一場「所得分配研討會」,相關部會皆派代表與會。這場會議討論的面向雖廣,但全場似乎只有一個主軸,那就是台灣所得差距的擴大的主因是來自人口老化、戶內人口的減少;在政府社福政策下,所得差距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嚴重,至於財稅資料中心那一份呈現台灣所得差距急速擴大的資料,則不宜用來解讀所得分配的狀況。
所得分配研討會籌備費時費力,理應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去研究看看,用什麼方法可以讓當前的各類統計數據更接近所得分配真相,例如如何結合內政部的中低收入戶統計、財稅資料中心的綜所稅資料,以及如何集思廣義改善調查環境,讓家庭收支調查能順利訪查以降低抽樣及非抽樣誤差。各部會難得群聚一堂,理應好好就此進行探討。
但遺憾的是,這一場研討會並沒有著眼於所得分配統計的精進,全天會議所見者是一再地強調:「所得分配最可靠的數據就是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財稅中心的所得申報資料不宜用來解讀所得分配。」行政院這場會議看來不像研討會,比較像政策宣導會。事實上這場研討會還真的發給與會者人人一本「所得分配面面觀」,說明政府如何改善所得差距。
我們稍微回顧一下這兩份所得分配的統計。依據家庭收支調查,99年台灣前20%高收入家庭的原始所得是後20%低收入家庭的7.72倍,經政府採取賦稅、社福等措施重分配之後,此一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縮小至6.19倍。而依據財政部的稅檔資料可以發現,99年五等分位的稅前所得差距為13.3倍,稅後的所得差距縮小至11.9倍。由於財稅資料擁有五百多萬戶的所得申報資料,除了可以觀察五等分位的所得分配,也能夠獲得二十等分位的所得分配,據此看到金字塔頂端的家庭的所得分配情況。這本是一份極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但鑒於近年媒體經常報導二十等分位的所得差距年年擴大,99年二十等分位的稅前所得差距更已高達93倍;這些報導每每引起政府大員們的疑慮,他們擔心民眾分不清五等分位、二十等分位的差別,忽而有6.19倍之說,忽而有93倍之議,會讓各界感到混淆而影響民眾對政府的施政觀感。
我們理解政府高層對於輿論經常援引財稅資料中心數據報導台灣所得差距擴大的困擾。但困擾歸困擾,豈能因此就否定這份資料的價值?這份資料果真沒有任何參考作用?而家庭收支調查又豈是盡善盡美?行政院動員人力物力開這場會議,一再強調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不可用來解讀所得分配,可謂完全失焦。
這場研討會不少官員及學者一再強調家庭收支調查是最佳衡量所得差距的統計。但事實上,如今調查環境由於詐騙活動猖狂而日趨困難,不論政府怎麼宣導,包括人力資源調查、家庭收支調查,甚至是去年底才完成的人口普查,訪查者經常遭民眾拒訪,抽樣的「換戶比率」扶搖直上,這勢必影響到估計的準度。
除了這種因民眾拒訪而衍生的估計誤差之外,在眾多調查裡仍以家庭收支的推估難度最高。人情之常,有誰願意把自己的所得毫無掩飾地告訴一位素昧平生的訪查員。雖然政府再三強調,統計調查的資料不會移作其他用途,但民眾心中難免害怕,在深恐所得資料於日後被拿來查稅,其所填報的所得資料可信度多高?不無疑問。尤其是高收入家庭,這個情況勢必更加嚴重。
只要對統計調查略有涉獵的人都明白,統計理論是一件事,統計實務又是另一件事。從理論上來說,以1萬4千多戶來推計780萬戶,在分層二段隨機抽樣之下,確實可達到一定的準度;但從統計實務上,卻很難讓人如此樂觀。尤其在拒訪率提高,社會不信任感逐年加深下,這份家庭收支調查必須審慎看待。千萬不要以為數據上呈現所得差距縮小,就以為台灣在改善所得分配上已獲得了不起的成就,事實上這極有可能是填寫問卷的高所得家庭低報收入罷了。
我們相信統計單位已非常盡力去追求所得分配的真相,但台灣社會大環境已愈來愈不利於調查。若真心想了解台灣的所得分配,除了調查統計,政府的施政必須多多參考其他公務統計,其中財稅資料中心的所得分配統計、內政部的低收入家庭統計,正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兩份資料。綜所稅裡戶的概念,確實與一般經濟生活裡戶的概念略有不同,但由於這是一份報稅的資料,而非抽樣的資料,因此沒有拒訪或換戶的問題。在如今調查環境日趨惡劣下,更顯得這份資料的可貴,豈能因噎廢食,而否定這份資料的價值?
自古以來,不論是希臘哲人柏拉圖或中國的孔子、孟子,都極關切所得分配。歷代士人如杜甫、白居易、范仲淹,也不斷地以詩詞描寫社會貧富差距,籲請執政者注意。這個人文關懷才是執政者對所得分配應有的態度及高度。我們要籲請執政當局,面對所得分配統計,應該多些人文關懷,少些政治算計,這才是台灣社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