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6-26 10:51
從歷史檢視政府因應自由化的迷思
從歷史檢視政府因應自由化的迷思
這些日子府院高層及社會各界都因美牛案而關切自由化的問題。但什麼是自由化?是不是美牛進不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不復談,台灣就違逆了自由化的浪潮?是不是台灣無法和美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最終就會在全球經濟活動中被邊緣化?
對於這些問題,馬英九總統於近期曾多次表示:如果美牛不過關,國際上會認為台灣說要自由化是玩假的;如果台美TIFA不復談,台灣將在區域整合中被邊緣化。他也曾以20年前台灣尋求加入世貿組織(WTO)來比喻今天台灣難以洽談FTA的處境說:「人家都加入,我們不加入,我們怎麼玩?」
馬總統把美牛連上TIFA,繼而以TIFA連上台美FTA,再以此連上自由化、邊緣化的論述,最終得出「美牛案不通過,台灣自由化是玩假的,台灣會被邊緣化」的結論。惟這些看似有理的推論是否屬實,顯然須以歷史經驗、多邊貿易體系創造的環境及各國簽署FTA之後的近況加以檢視,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理解。
首先,美方以美牛案來推遲TIFA復談,值得這麼緊張嗎?只要對近18年來台美TIFA諮商略有瞭解的人都知道,美方找藉口延後開會已成慣性。例如原定於1996年初進行的第二次TIFA會議,從年初延到年底,又從年底延到隔年初;再如第四次TIFA會議原擬2002年底在華府召開,由於會前美方提出的27項著作權法修正清單,我方未照單全收,美方不滿,於是將會議一延再延,直到2004年的年底才復談,給台灣吃足了排頭。從這些歷史經驗可以明白,如今美方推遲TIFA復談,並不讓人意外,執政當局是該關注並妥為應對,但卻也無需惶恐到這種地步。
其次,復談TIFA是否一定能讓台美進入FTA的談判?這也可以回憶近18年來的談判歷史。其實我方在1995年首次TIFA會議就曾提議洽簽台美FTA,但美方表明正忙於和美洲國家談判,還沒打算把台灣納入簽署對象;2002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再度利用第四、五、六次TIFA正式會議及工作階層會議召開的機會,向美國提議洽談FTA,但美方依然以談判人力不足為由婉拒了台灣的提議。回顧這十多年,美方以推遲TIFA的召開迫我修正著作權法、專利法、開放美牛,逐一實現,而反過來,台灣在TIFA會議一次次召開提議洽談FTA,卻每每遭拒。如今我方無法從歷史教訓裡重新研擬談判策略,只會不斷呼應美方的說法來弱化自己的談判籌碼,再開第七次、第八次會議,又有何用?
至於「台灣沒有簽署FTA,就會被邊緣化」,此一論述也有待商榷。事實上,世貿組織(WTO)這個多邊貿易體系自1947年以來透過八個回合的談判,已大幅調降關稅及開放市場,復以資訊科技協定、零對零方案、化學品一致性方案,更讓世貿組織會員國彼此享有許多零關稅待遇。統計顯示,如今美、歐、加、日、台、中等多數國家進口總額裡,已有五、六成是免關稅的。美國工業產品的名目關稅稅率僅3.3%、歐盟4.0%,除農產、紡織、成衣、運輸設備仍有較高的關稅,其餘關稅稅率已相當低,尤其是台灣出口最大宗的電子資訊產品,在多邊貿易體系下,絕大部分已享有零關稅的待遇。換言之,台灣今天無法與美、歐洽簽FTA,是會在若干商品的關稅上吃些虧,但身為世貿組織的會員,台灣還不至於落到被邊緣化的地步。
在多數人的刻板印象裡,簽署愈多FTA的國家,出口愈有競爭力,但真是如此嗎?我們先看1994年生效的美、加、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十多年來這個協定確實讓墨西哥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明顯升高,但加拿大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卻由簽署前的19.2%一路降至去年的14.3%。再看東協與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自2005年起農工產品開始降稅,至2010年元旦形成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令人訝異的是,東協十國在大陸的市場占有率,反而由2003年的11.5%降至今年前四個月的10.6%。而於去年七月生效的南韓與歐盟FTA,也不如想像中的厲害,今年3、4、5月南韓對歐盟出口連月衰退16%以上,這固然是源於歐債風暴,但竟比大陸、台灣對歐出口衰退來得嚴重,頗令人意外。韓國對歐盟出口比重,更由去年上半年的11.2%,降至今年5月的9.5%。由這些例子可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FTA並非提振出口的萬靈丹。
我們並非否定FTA的作用,只是在今天多邊與雙邊貿易體系的競合下,復以各國產業不盡相似,實在很難把一國的經濟榮枯,簡化到簽了FTA就能怎樣,不簽又會怎樣。執政當局必須思考,未來果真要簽,我們要簽的是一份讓台灣市場洞開,產業哀鴻遍野的FTA,還是一份能降低自由化衝擊,又能提升出口競爭力的FTA?若屬後者,那麼主政者就必須多多諮詢十年前我國入會(WTO)談判的幾位主談人,借重他們的經驗,審慎研商談判策略,如此才是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