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5-08 08:55

法說會」會與股價「共鳴」嗎?

近期國內有不少上市貴公司接二連三召開「法說會」。有少部份公司的股價在「法說會」會後突然「轉性」,第二天一早開盤非大漲即大跌,使持股者一頭霧水,摸不著頭緒,也不曉得是出了什麼事?
貳、「專約拜訪」與「法說會」有何差異?
「法說會」的全稱是國內上市櫃公司的「對法人投資機構的業績說明會」,參加者有:國內外證券或銀行產業與投資研究部門主管、研究員,壽險機構資產管理部門操盤與有價證券研究員,證券投信基金經理人等等,他們都是「法說會」的常客。
對以上這一些專業經理人來講,「法說會」是大拜拜;也就是說他們平時已有多次登門「專約拜訪」上市櫃公司的平日活動;專業經理人要「專約拜訪」上市櫃公司不難,只要有規模效益,多數上市櫃公司發言人多不會拒絕。有些公司的發言人會把記者與專業經理人分群分類個別接待,因為對記者,這一些即將對他們講的消息會有被報導的可能,發言必需更有根據與分寸,否則每場接待下來都要再上交易所「股市觀測站」說明,會使公司發言人疲於奔命。「專約拜訪」通常是只要其中有一位投資機構同業跟上市公司發言人先約好,收完盤後,再找一些研究同業就去了。
而「法說會」是一種「當我們同在一起」、「大家一起來」的一種社交場合。「專約拜訪」可以問的問題比較多,問題的水準也不必考慮太多,沒人會笑你;「法說會」就不一樣,通常重量級公司的「法說會」,如半導體公司,通常是外資機構先開腔,提出一堆財報的 ROE 與現金流量的、或技術的奈米問題等;其他參加者沒一定的專業問題、有時也不太好意思提出來;不過由於人多提問也多,因此聽到的消息也會多。
「專約拜訪」能見到的層級不會、也不必要到董事長、總經理,也沒必要一定要見到他們。因為你需要的投資資訊往往是要做「公司價值」判斷,財務長或營運長會比他們仔細;而且由於年齡層的關係,研究員與基金經理人喜歡與年齡相近的發言人對話、甚至打屁;如一定要見到高層,萬一碰到「多桑」級的董事長、總經理、若需正襟危坐,可能講不到半小時就想跑,得到的資訊反而比較少。
叁、「Inform Traders」與「Noise Traders」有何差異?
在財務理論上,為分析與理論的建立及創新,對投資人的屬性是有分類的,文獻上最清楚地分類如下:(接下頁)
一、以訊息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strimetic) 與否分為:「Inform Traders」與「Noise Traders」(Kyte,1985;Black,1986);前者是「消息靈通人士」,後者是「噪音交易者」。訊息不對稱最典型的型態是:他知道這是利多或利空,可是我們渾然不解;眾所周知,前者就是公司內部人與專業投資機構,他們對訊息的判斷明確精準與專業;後者,通常是在專業的能力上較不足,聽到消息就很衝動、想買賣有價證券,「看到黑影就想開槍」的投資人。
二、以專業技能 (Profession) 的種類分類為: (一) 只是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二) 使用技術分析並參考公開訊息的投資人。(三) 使用技術分析、參考公開訊息及未來訊息的投資人。所謂未來訊息,就是營收獲利之預估,不是看水晶球。
財務經典 CAPM (Sharpe,1962) 模型,幾大假設中重要的一項是:訊息是沒有成本的,這在現實的是場中並非全部適用;一般的訊息是有可能不必付出成本;但若進一步要取得產業資訊,如 DRAM (半導體)、BDI 指數 (航運) 的即時報價就可能得向國外機構 Charge 了。尤其是上市公司精確的「EPS預估」模型更不會有投資機構願意免費提供。也因為如此,上市公司願意公開的訊息就相對重要了;雖然早知道比晚知道好,但是與乒乓球賽一樣、回應的落點更重要;策略的準確比訊息的獲取還重要。
肆、「法說會」與股價產生共鳴
「法說會」會與股價產生的共鳴,約有下面幾種模式:一、例行性的,如公司治理效率高的台積電,每季大約多有會議;這每年四次以年首季「法說會」最受矚目,國內外投資機構都想聽聽張忠謀董事長對景氣的看法與資本支出規劃,以今年情況來看,台積電公司法說會忠實聽眾的確已賺取持股價差。
二、偶發性的:這種「法說會」較少,若有多因為是很多投資機構想知道這家公司的營運動態,因此要求公司成人之美;而這一類公司以小股本公司較多,因此其「法說會」對股價的影響會超過前一類公司;通常這樣的公司平日在傳媒上沒有賣點,因此業績一有起色、投資機構聞香下馬、趨之若鶩。
伍、結論
由於我國證券交易法近年來對定期與不定期的資訊公開制度不斷強化,因此上市櫃公司對於訊息尤其是與股東權益及股價相關的訊息公開,都已趨於嚴謹與公平。因此,一般而言「法說會」的訊息,不會是厚此薄彼,只有法人可以知道。至少公司在會後公司都會將會議中的簡報 PPt 檔放在該公司網站首頁、如「投資人關係」項中。再則在「法說會」前,多數公司也會在網站上事先公告或是接受網路報名;「法說會」中的重大訊息、有時必需在證交法規定時間內做完整的財務預測。
因此,個人認為,由於法令的規範與網路及 MSN,Facebook 等資訊的效率;投資者必需且有心建立與善用所有資訊管道,就不會被自己的在社交屬性所限,也不會使自己成為訊息不對稱的非受益者。但,若要成為一個 Inform Traders,則就必需對資訊做核心篩選與理論判斷;即摘取核心資訊後、立刻以投資理論或財報格式進行量化評估,如此才能在投資旅途上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