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上的波妞 發達公司顧問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4-27 23:55

十萬名中產階級消失

中時電子報第1312期
撰文/李佑晴
開徵證所稅還沒實施時,卻先因為嚇跑了成交量,讓今年的證交稅稅收大減,甚至明年實施後,還可能導致券商出現裁員與倒閉潮,國內內需市場也將受到影響。
開徵證所稅 證券業將爆發有史最大失業潮
從四月初,討論開徵證所稅以來,台股成交量急遽萎縮至七、八百億元,撐盤的全是政府基金與官股行庫,券商從業人員苦哈哈,營業員沒單可接,許多有能力的大戶近日紛紛結清券商帳戶,打算把資金挪到海外買賣稅率比台灣便宜的美股或香港H股。眼前資金外逃的行動已出現了,徒留下券商營業員空守營業台心焦得不知所措。
這些過去穿名牌、吃高級餐廳的白領階級,在證所稅議題下,出現了焦慮症狀,怕未來沒單可接、怕失業、怕前途茫茫,還有券商已經喊出下半年要大裁員的口號;這群原本祇求自己溫飽、祇求經濟成長、不問世事、相對冷漠的中產階級,最近竟然開始集結,打算在五二○以前走上街頭,要馬政府給「券商從業人員一條活路走」。
回想二○○八年底,政府為因應金融海嘯,刺激民眾消費,舉債八百五十億元發行有史以來首次的消費券。反觀今日,財政官員掄起公平正義的大旗,執意要徵收證所稅,按照財政部的推估,一年約有二百五十億到三百五十億的稅收,孰不知貿然徵收證所稅,影響的豈是這三百億稅收的問題。
影響內需產業
娛樂教育家用都將緊縮
首當其衝的就是股市成交量的必然縮減,證所稅尚未徵收,證交稅先行減少,未蒙其利,先蒙其害。而且以一年一千億的證交稅而言,代表相對應約有一千億的經紀手續費,做為證券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靠著這一千億的收入,證券、投信、投顧、期貨等證券相關產業的十萬從業人員,才有工作收入,得以養家活口,得以進行消費,貢獻內需產業發展。
一旦證所稅貿然開徵,將會導致成交量萎縮,證券從業人員生計大受影響,這十萬的中產階級,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裁員潮,連帶使得國內相關餐飲娛樂、學童教育、家用消費等內需產業必定大受影響,所引發的負面連鎖效應,絕非政府多徵收三百億證所稅可以彌補。以劉憶如曾任經建會主委,怎會不知此事對國家經濟之負面影響之大。
投資輸了要繳證交稅、所得稅、健保稅,一旦有獲利,又要繳交證所稅,政府當局似乎把股市投資人汙名化到了極致,似乎所有股市投資人都是無所事事、全憑運氣的賭徒。
然而,做股票十有八輸,股票投資者必須下工夫研究財經、產業、政治趨勢,再說倘若沒有這些股市的參與者進行投機與投資的買賣,企業如何在股市進行籌資?又如何擴廠聘用員工?如何創造社會經濟成長與繁榮?一旦企業無法籌資,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對台灣整體產業經濟的負面影響,實在不是這區區三百億證所稅可以彌補。
況且,租稅公平與擴大稅收是否真的祇有課徵證所稅此一途徑嗎?以同樣金融產業而言,金融業的營業稅在當年為因應亞洲金融風暴,政府特意降低其本稅為二%,因此造成每年減少稅收三百五十億元。而即使等到金融業許多公司每年大賺百億,董監酬勞上億元大有人在時,金融營業稅仍未調回五%,這樣又算合乎公平正義嗎?祇要財政部將金融業營業稅回復到過往水準,每年就可以徵收三百五十億元稅收,不就可以填補證所稅預期的稅收嗎!
放外資護股東
小投資人權益盡被剝削
財政部的方案中,外資免徵稅、又豈不是另一種不公平嗎,為何同樣的參與者,批上外資的外衣便可以不需繳稅,況且,這幾年來外資在台灣股市上下其手,幾乎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一手撰文干預市場,一手進場買空做多,本就在台股中興風作浪許久,現在連證所稅外資都能豁免於外,請問這樣合乎公平正義嗎?
坦言之,台灣的投資人,大多認同有所得即須繳稅,但是政府當局是否也應負起相關維護證券市場公平透明的交易機制。遠的不說,近期唐鋒事件,政府無法防微於事件伊始,在事後也任由相關人員遣逃。又如爾必達破產事件,政府當局事前有盡到保護投資人免於遭受大股東不公平對待的保護,事後有協助投資人取得該有的權益嗎?
政府當局,不能在股民受傷時候就推說,「投資人不能又要利潤,不要風險」,然後在股民從事股市交易時,又要抽頭,又要分紅。回顧過去六十年,台灣股市開徵過四次證所稅,均是以失敗收場,歷史已經證明即使再怎麼樣富有公平正義理想的政策,一旦窒礙難行,還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的時候,最後都會以失敗收場。
對信奉社會主義的蔣經國總統而言,他豈不知課徵證所稅是公平正義的想法,但是他同樣瞭解如此做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因此他捨小就大,為了國家社會更大的均富發展,他願意放棄一點點公平正義的理想,馬總統是否也該深切省思,以人民真正福祉為依歸,讓台灣人民也有一個「民胞物與」的總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