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上的波妞 發達公司顧問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2-04-23 13:02

佛說死後生命

本帖最後由 崖上的波妞 於 12-04-23 21:54 編輯
有關天堂與地獄的假說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先拋開各種不同宗教對於這個死後世界不同的描述,因為這些死後世界存在的前題,必須先能肯定死後有後續的生命,也就是眾生是否有「常住不朽的自我」--離開肉身獨立存在的靈魂。
關於這個「大哉問」, 我來分享一則「如是我聞」,看看佛陀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
雜阿含958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與目蓮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這一天,遊方行者婆蹉前來參訪,與目蓮尊者見了面,互相問訊慰勞後,就退坐在一旁,問道:「我有一些問題想請教,不知您是否有空回答?」目蓮尊者說:「婆蹉,你請說吧!我會就我所知來回答你。」
於是,婆蹉問道:「尊者,眾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並不記說【眾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婆蹉又問道:「尊者,眾生並沒有常住不朽的自我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也不記說【眾生沒有常住不朽的自我】。」婆蹉問道:「尊者,眾生界有邊際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並不記說【眾生界有邊際】。」婆蹉又問道:「尊者,眾生界沒有邊際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也不記說【眾生界沒有邊際】。」婆蹉問道:「尊者,靈魂與肉身是一體的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並不記說【靈魂與肉身是一體的】。」婆蹉又問道:「尊者,靈魂與肉身兩者分立併存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也不記說【靈魂與肉身兩者兩者分立併存】。」婆蹉問道:「尊者,眾生死後還會以另一種形態活著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並不記說【眾生死後還會以另一種形態活著】。」婆蹉又問道:「尊者,眾生死後就一無所有了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並不記說【眾生死後就一無所有】。」婆蹉又問道:「尊者,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它存在,也可說它不存在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並不記說【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它存在,也可說它不存在】。」婆蹉又問道:「尊者,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嗎?」目蓮尊者回答道:「世尊也不記說【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
經過這番問答後,婆蹉不解地問道:「其他的宗教師與婆羅門,在被問及【眾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時,都能隨意回答。為何沙門喬答摩對於這類問題從來都不予置答?」目蓮尊者回答說:「婆蹉!那些宗教師與婆羅門對於【色】的生起、【色】的聚集、【色】的滅去、【色】的滋味、【色】的危險乃至【色】的出離均未能了悟;對於【受】、【想】、【行】、【識】生滅無常的本質也未能如實了知。他們對於六根也沒有正確的認識,而認為『這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在看!我在聽!我在嗅!我在嚐!我在觸!我在想!』。因此,他們的思想觀念就被繫縛在【眾生有無常住不朽的自我?】、【有情世間有無邊際?】、【靈魂與肉身是一還是二?】、【眾生死後是否仍以某種形態繼續活著?】這類問題上。」
目蓮尊者接著說道:「成就正覺的聖者對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生起、聚集、滅去、覺受、過患乃至出離均已如實了知。對於六根,他不會認為『這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在看!我在聽!我在嗅!我在嚐!我在觸!我在想!』,也完全斷除那樣的謬妄習氣。對這樣的聖者而言,【死後的世界存在】、【死後的世界不存在】、【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存在、也可說不存在】、【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存在、也不能說不存在】這類的論斷,全都沒有意義了。婆蹉!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宗教師與婆羅門被問及【眾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時,就任意回答論斷,而世尊則從來不予理會。」
遊方行者婆蹉聽了目蓮尊者這番開示,充滿法喜,起身告辭離去。
【說明】:據巴利聖典所載,遊方行者婆蹉聽完目蓮尊者的回答後,立刻前往佛陀住處,把同樣的問題又問了一遍,得到的答案與目蓮尊者所說相符,才大為歎服。婆蹉離開目蓮尊者住處、前往參訪佛陀這一段在漢譯本裡,獨立編成一經(雜阿含第九五九經),與巴利本略有不同。
---------------------------------------------------------
波妞如是說:
看到這裡,聰明如你,看出了甚麼端倪? 對於佛陀這種「既不能…也不能」的說法是否很熟悉?
宇宙的真理佛都說了,但也甚麼都沒有說。
---------------------------------------------------------
波妞補充說:(部分參考宏印法師觀點)
一切佛經均是歷史上形成的,即佛入滅後,印度之佛弟子編集而成。
早結集的經典即被稱為小乘,晚結集者稱大乘。
大小乘佛經結構不同,小乘經有地點、人名、時間,大乘經卻不在人間說法。阿含經中明白交待地點、對象,可看出其人間性。由此來看阿含經較不致有偏見。(我不認同分大小乘,只能說阿含經是最接近原始的佛陀教學典籍,尤其《雜阿含經》)
阿含經處理的問題有其生活性,例如宇宙多大?宇宙初終為何?此類形上學問題,佛的回答是「無記」,即無答案,如此可明白原始佛教無形上學,但傳到中國受三玄(易、老、莊)的影響,故中國佛學有些玄學化,偏離了非玄學的原始佛教。
印順長老的妙雲集之「以佛法研究佛法」中曾提到:「大乘佛經是藝術化的,小乘佛經是科學化的」
由此可知,研讀大、小乘經要用不同的左右腦,才能享受不同的「如是我聞」,避免陷於「理性與感性」的戰爭。
後記:
一面看盤一面寫這篇文章,我的標的慢慢由黑翻紅了,「我既不能說開心,也不能說不開心」(空方不開心);就說「平常心」吧! 一笑 smile_12+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