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3/42/34236.jpg)
-
股風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1-06-22 18:10
地球只有一個
本帖最後由 股風 於 11-11-03 18:22 編輯
..怪獸氣旋奪命 都是褐雲惹的禍
法新社 – 2011年11月3日 下午3:50.
....(法新社巴黎2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來自南亞的空氣污染,助長阿拉伯海釀成怪獸風暴,已奪走數千條人命,並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研究人員將矛頭指向1種稱作「亞洲褐雲」(Asianbrown cloud)的霾。這種褐雲在部分北印度洋、印度與巴基斯坦上方盤旋。研究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期刊。
亞洲褐雲厚達數公里,是由碳灰與硫酸的褐色粒子組成,來源是工廠、柴油引擎廢氣與不完全燃燒的生物質。先前研究已指出褐雲不僅妨礙季風型態,也使喜瑪拉雅山上冰河消融。
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伊凡(Amato Evan)所領導的環境科學家團隊,檢視1979年至2010年的阿拉伯海氣旋模式後發現,該區史上平均每年僅有2至3個氣旋,且強度偏弱。但阿拉伯海的高溫顯然足以形成非常強烈的風暴。
頻率低與強度弱的原因在於7月和8月發生的垂直風切現象。
一般來說,阿拉伯海氣旋在季風季前後來臨,5、6月來1個,8、9月來一些,都是在風切最弱的時候。但過去約12年,這種型態開始轉變。暴風在緊接季風季之前幾週報到,1998年6月襲擊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氣旋即為此,當時造成近3000人死亡。
此外,褐雲微粒物質自1930年代以降厚度成長6倍,這項污染如今已有能力干擾氣候現象。研究人員根據直接觀察與電腦模型下結論:褐雲導致風切減弱,氣旋增強無所忌憚。
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邦賽(Anjuli Bamzai)表示:「這項研究是驚人的例子,說明人類作為規模大到會招致非逆料後果。」(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
..
研究:對抗暖化 種樹沒用更新日期:2011/06/20 09:50 蕭倩芸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自然地球科學」(Natural Geoscience)期刊今天刊載的研究指出,把耕地或邊際農地變成林地,對減緩本世紀全球暖化,並無太大實際效應。聯合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根據樹林會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學說,鼓勵全球造林。但環境學者最新調查發現,就算大規模將農耕地化為林地,對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幫助有限。部分原因是,樹林需經過數十年才能成熟,而二氧化碳分子壽命很長,可在空氣中殘留好幾個世紀。
另一原因是,即便樹林能吸收溫室氣體,但因樹木顏色比農耕地要深,可能吸收更多熱能。若在高緯度地區,更有可能引發暖化。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Victoria)的艾若拉(Vivek Arora),與諾瓦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聖方濟各大學(St. FrancisXavier)的蒙特內哥羅(Alvaro Montenegro),模擬實施造林50年(2011年至2060年)的5種不同情境。他們發現,就算全球農耕地都變更為林地,在2081年至2100年期間,全球溫度也只會降低攝氏0.45度。若將半數農耕地化作林地,只能降低攝氏0.25度。但研究也指出,造林對經濟或生態系統來說,仍有好處。
蒙特內哥羅告訴法新社:「造林並沒有錯,的確有正面效應。但我們的研究指出,照現今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來看,用這種方式對抗全球暖化不太有效。」(譯者:中央社蕭倩芸)1
馬:把節約能源變成國家與國民道德基準
更新日期:2011/06/22 17:50 江偉碩/報導
國民黨中常會22日邀經濟部長施顏祥報告「政府機關及學校四省(省油、省電、省水、省紙)」計畫,黨主席馬英九聽取報告後表示,政府從民國九十七年推動「四省」至今,三年來已見具體成效。他說,台灣的能源多靠進口,國人應該讓節省能源「常在我心」,把節約變成國家與國民的道德基準,希望機關、學校、部隊一起推動節省能源。
馬主席說,他在台北市長任內即已開始推動節省能源工作,當時開市政會議時,與會人士多用筆記型電腦,大量減少用紙,當時市府各局處一天可省下三千多張紙;他任總統後,即指示環保署、經濟部推動「四省」,實施三年來,節約量達10%至25%。馬主席強調,台灣是全球十八個缺水國家之一,油、電都仰賴進口,但油、電、水卻是全世界最便宜國家之一,而使得國人沒有節省能源的誘因,大家應深自警惕。
馬主席分享個人省電小撇步說,根據工研院的資料顯示,用電扇比用冷氣可省下八到九成的電,因此除非太熱,他都盡量用電扇降溫,不到最後關頭絕不使用冷氣。馬主席強調,節約能源是「當省不用、當用不省」,不應造成工作困擾;夏天不穿西裝、不打領帶,冷氣就不必開太強,就能達到省電的目標。
環境惡化 海洋生物面臨大滅絕
更新日期:2011/06/21 20:50 張詠晴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科學家團隊今天警告,受到污染和全球暖化影響,全球海洋瀕臨海洋生物大滅絕局面,情況為幾千萬年所未見。全球27名頂尖海洋專家4月間於牛津(Oxford)舉行會議,會中整理出的報告顯示,垂死的珊瑚礁、入侵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開放海洋中死亡區(Dead Zone)的範圍擴大、有毒赤潮以及大型魚群的大量消耗等問題都加速惡化。
在國家海洋國際計劃(IPSO)資助下,專家檢視近期科學研究後發現,海洋的健康情況進一步惡化,而且速度比幾年前預測的糟糕情況更快。更糟的是,這些徵兆可能是生物和化學相互作用的連鎖網絡進一步瓦解的預兆。科學家現將上述相互影響的環境系統稱為地球系統。他們表示,逾5億年來,地球上的生命曾經歷5次大滅絕,每次大滅絕前都出現與現在海洋環境遭遇的許多相同情況。
牛津大學教授羅傑斯(Alex Rogers)是IPSO計畫負責人,也是這份報告的共同執筆人。他表示:「這個結果很驚人。我們所面對的是在我們有生之年人類將承受的後果。」
全球海洋環境惡化有三大主因,全都是人類活動直接造成的後果,包括:全球暖化、海水酸化和含氧量減少。直至現在為止,這些和其他衝擊大都被分別研究。最近科學家才開始瞭解這些力量如何相互影響。(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