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1-05-09 12:28

五十六、法句譬喻經——地獄品之一

本帖最後由 曾經 於 14-06-09 22:09 編輯
春天的歌 Spring's Song
V6aU8yrU530?autoplay=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6aU8yrU530
五十六、法句譬喻經——地獄品之一
經文︰
『昔舍衛國有婆羅門師,名富蘭迦葉,與五百弟子相隨,國王人民,先共奉事。佛初得道,與諸弟子,從羅閱祇,至舍衛國,身相顯赫,道教弘美。國王中宮,率土人民,莫不奉敬。於是,富蘭迦葉,起嫉妒意,欲毀世尊,獨望敬事。即將弟子,見波斯匿王,而自陳曰︰吾等長老先學,國之舊師,沙門瞿曇,後出求道,實無神聖,自稱為佛。而王捨我,欲專奉之,今欲與佛,捔(ㄐㄩㄝˊ)試道德,知誰為勝?勝者,王便終身奉之。王言大善!王即嚴駕,往到佛所,禮畢白言︰富蘭迦葉,欲與世尊,捔盡道力,現神變化,不審世尊,為可爾不?佛言︰大佳!結期七日,當捔變化。王於城東,平廣好地,立二高座,高四十丈,七寶莊校,施設幢幡,整頓座席。二座中間,相去二里,二部弟子,各坐其下。國王群臣,大眾雲集,欲觀二人,捔其神化。於時迦葉,與諸弟子,先到座所,登梯而上。
有鬼神王,名曰般師,見迦葉等,虛妄嫉妒,即起大風,吹其高座。坐具顛倒,幢幡飛揚,雨沙礫石,眼不得視。世尊高座,淡然不動,佛與大眾,庠(ㄒㄧㄤˊ)序而來。方向高座,忽然已上。眾僧一切,寂然次坐。王及群臣,加敬稽首,白佛言︰願垂神化,厭伏邪見;幷令國人,明信正真。
於是世尊,即於座上,霍然不現。即昇虛空,奮大光明。東沒西現,四方亦爾,身出水火,上下交易。坐臥空中,十二變化,沒身不現,還在座上。天龍鬼神,華香供養。讚善之聲,震動天地。富蘭迦葉,自知無道,低頭慚愧,不敢舉目。於是金剛力士,舉金剛杵,杵頭火出,以擬迦葉︰何以不現,卿變化乎?迦葉惶怖,投座而走。五百弟子,奔波迸散;世尊威嚴,容無欣慼。
還到祇樹給孤獨園,國王群臣,歡喜辭退。於是富蘭迦葉,與諸弟子,受辱而去。去至道中,逢一老優婆夷,字摩尼,逆罵之曰︰卿等群愚,不自忖度,而欲與佛比捔道德。狂愚欺誑,不知羞恥,亦可不須,持此面目,行於世間也。富蘭迦葉,與諸弟子,至江水邊,誑諸弟子︰我今投水,必生梵天,若我不還,則知彼樂。諸弟子待之不還,自共議言︰師必上天,我何宜住?一一投水,冀當隨師,不知罪牽,皆墮地獄。
後日國王,聞其如此,甚驚怪之,往到佛所。白佛言︰富蘭迦葉,師徒迷愚,何緣乃爾?佛告王曰︰富蘭迦葉師徒,重罪有二︰一者三毒熾盛,自稱得道;二者謗毀如來,欲望敬事。以此二罪,應墮地獄,殃咎催逼,使其投河。身死神去,受苦無量。是以智者,守攝其心,內不興惡,外罪不至,譬如邊城,與寇連接,守備牢固,無所畏懼。內人安穩,外寇不入,智者自護,亦復如是。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妄證求賂,行已不正;怨譖(ㄗㄣˋ)良人,以枉治世;罪牽斯人,自投於坑;如備邊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不生;行缺致憂,令墮地獄。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乃往昔時,有二獼猴王,各主五百獼猴。一王起嫉妒意,欲殺一王,規圖獨治,便往共鬪,數數不如,羞慚退去。到大海邊,海曲之中,有水聚沫,風吹積聚,高數百丈,獼猴王愚癡,謂是雪山。語群輩言︰久聞海中有雪山,其中快樂,甘菓恣口,今日乃見。吾當先往行視,若審樂者,不能復還;若不樂者,當來語汝。
於是上樹,盡力跳騰,投眾沫中,溺沒海底,餘者怪之不出,謂必大樂。一一投中,斷群溺死。佛告王曰︰爾時嫉妒獼猴王者,今富蘭迦葉是也;群輩者,今富蘭迦葉弟子五百人是也。彼一獼猴王者,我身是也。富蘭迦葉,前世坐懷嫉妒,為罪所牽,自投聚沫,絕群斷種,今復誹謗,盡投江河,罪對使然,累劫無限。王聞信解,作禮而去。』
白話解釋︰
『從前,舍衛國有一位婆羅門的教長,名叫富蘭迦葉,有五百位弟子隨伴他在一起。當時國王及全國人民起先都很信仰他。佛陀剛從雪山得道,與弟子從王舍城來到舍衛國,佛陀儀表莊嚴,說法的內容也深廣玄妙。國王的宮中以及全國人民,無不恭敬景慕。
因此,富蘭迦葉起了嫉妒之心,想譭謗世尊,獨得國王的敬奉。他便率領弟子,去見國王波斯匿,向王自陳說︰我們婆羅門教的長老,原先是從本國老法師學道,而後有成;沙門瞿曇,是後來才出家修道,實無神聖可言,卻是自稱為佛,大王此時卻偏偏捨去我國固有的宗教信仰,而專奉佛教。現在,我希望與佛來較量一下道行,看是誰勝,比勝的人,那麼大王終身就信仰勝利的宗教。
波斯匿王說︰這很好!因此便擺駕出宮,直到佛陀的精舍,頂禮之後,向佛陀說︰富蘭迦葉要和世尊較量道行,比賽神通變化,不知世尊可否答應?佛陀說︰很好,那麼以七天為期限,和他比賽神通變化吧!因此國王回城,便下旨到舍衛城東,選一塊廣闊平地,建二座高臺,高四十丈,臺面佈置莊嚴堂皇,週邊以幢旛(ㄈㄢ)花縵七寶來粧飾,台上放置很多座位,陳列有序。在二臺之間,距離二里,雙方弟子各坐己方的臺下,國王群臣和參觀的人都雲集在此,想觀看二者較量神力。富蘭迦葉首先率領弟子走到臺前,魚貫登梯上臺入座。
想不到此時有一個鬼王,名叫般師,見到富蘭迦葉及眾弟子虛偽嫉妒,起了反感,當下便掀起一陣大風,吹上他們的高座,吹得台上座椅七顛八倒,幢旛零亂飄擺,滿天沙石,兩眼都睜不開。佛陀這邊的高座卻紋風未動,佛陀與弟子人等,列隊而來,走向高臺,飄然而上,僧眾人等,無聲依次入坐,莊嚴靜穆,國王和群臣更加敬佩。國王便上前見佛陀說︰現在請佛陀您施展神通,壓伏邪道吧!以便使我國人,明白什麼是正道。
因此世尊便在座上霍然隱身,上升虛空,展現無邊金色光芒,佛陀在光環裏東隱西現,東西南北,各方忽隱忽現,佛身溢出水火,上下交替,佛身在空中忽坐忽臥,作十二度變化,才隱身回到座上。天龍鬼神等眾,一時遍以花香供養佛前,讚歎驚奇之聲,震動天地。此時富蘭迦葉自知道力敵不過佛陀,慚愧低頭,不敢抬眼面對大眾。天神金剛力士見狀,便舉起金剛杵,杵頭出火,對準了富蘭迦葉,問他︰你為什麼不出來施展神通變化啊?迦葉看見是天神金剛大力士,嚇得拋開座位,落荒而逃。他的五百徒眾,跟在後面四散奔逃,佛陀莊嚴的面容上,並無欣悲表情。
大會就如此結束,佛陀與眾人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精舍,國王和群臣這時才歡喜心告辭。此時富蘭迦葉帶著他的弟子心生慚愧而去,回到他們的住處中途,遇到一位老優婆夷(女居士),名叫摩尼,迎面而來責罵他道︰你們這麼愚痴,也不忖度思考一下,要和佛陀較量神力,這真是雞蛋碰石頭,不知羞恥;你們也不必再掛這張人皮在世間亂闖了!富蘭迦葉與弟子也無心還罵,一行人向前直走到了一條大江邊,迦葉騙他的徒眾說︰我現在投水自殺,一定可以上升大梵天做天人,如果我不回來,就證明我在天上享樂了。話一說完,當下迦葉跳下水裏去了。
那些徒兒在岸上等了很久,不見師父浮上水面,大家商量說︰師父一定升天去了,我們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呢?這些徒弟商量好,一個一個都跳入江裏去了,希望也跟著師父上升天上;豈不知他們死後因為今生罪業,隨業墮惰地獄受無量苦去了。
後來國王聽到迦葉和徒眾投水的消息,非常驚怪,便到佛陀精舍來,問佛陀說︰富蘭迦葉師徒為什麼這樣迷茫無知呢?佛陀向波斯匿王說︰他們師徒有二項重罪,所以落得溺水而死。第一是貪、瞋、痴三毒熾盛,自稱已得道;第二是譭謗如來,希望取得大眾的信仰。因為這兩樣罪,所以應墮地獄。由他們所造的罪咎心理壓力,逼使他們投河。他們死了,靈魂便到地獄受無窮的苦報了。因此,明智之人,要正心誠意,內不起惡念,外面的罪報也不會來。猶如國家的邊境,與敵國相接,防守要嚴密,便無所畏懼;因此,國中人民安全,外寇也不會入侵了。智者對自己的修身,也應該這樣才是啊!
因此佛陀就說了下面的偈語︰
假稱得道求供養,自己心行已不正;到處毀謗陷他人,是以邪道矇世人;
只因罪業絆愚人,自設陷阱投火坑;如同邊城嚴防守,國內國外皆安然;
正心守意無妄念,一切邪法皆不生;心行不正招憂患,此是下生地獄根。
佛陀說了此偈之後,再向波斯匿王說︰在很久以前,有二隻猴王,各領五百隻猴兒。其中一隻猴王起了嫉妒心,想殺害另一隻猴王;企圖獨霸猴族,便找另外一隻猴王挑戰。但是牠幾次都沒有打贏,便羞愧帶著子孫遠走,到了一片海邊,在一個海灣當中,看到水上聚了很多海水泡沫,被大風吹起,越聚越高,最後高到幾百丈。這隻猴王腦筋很笨,以為是雪山,就向牠的猴群說︰很久以前,我聽說海裏有一座雪山,雪山裏有鮮美的果實可吃,那裏太快樂了。今天才見到雪山是這個樣子,想要到雪山的孩兒們,你們跟我來,我教你們怎麼樣上雪山。
因此一面說,猴王便跳上一棵樹,在樹上用力跳躍,就跳到海上一大堆聚起的泡沫中去了,終於沉死在海底。其餘的猴兒等了很久,看猴王一直不出來,心裏想,猴王一定非常快樂不想回來了,便跟著一個一個都跳到聚起的海水泡沫上,成群的猴子就這樣全部都淹死了。
佛陀向國王說︰那時嫉妒同類的那隻猴王,就是今天的富蘭迦葉;那群猴子就是富蘭迦葉的五百位徒眾;另外一隻猴王,是我的前身。富蘭迦葉前世心懷嫉妒,受到罪業牽引,自投大海的泡沫中,結果斷絕了猴群的生命,他今天又無端譭謗他人,前業再現,導致他的徒眾五百人又跟著他投江死了。罪業使他們落於自造的陷阱,要延續很多劫也逃不掉啊!國王聽了這番話,才體悟佛道,頂禮而去。』
◎◎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開悟聖僧云︰『須知口禍債難償,一語能招萬事殃。』
佛言︰『當嫉妒心未傷對方以前,自己的心已先動怒污染了。』
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讀後感想》︰
看完本篇經文,心生警惕,真的要隨時注意身、口、意,莫造惡業。
世間的三大障︰貪名、我慢、嫉妒。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覺中犯了上述的惡業。
如本篇經文中的婆羅門教長,原先國王及人民都很信仰他,後來佛陀出道,道行深廣玄妙,國王及人民更為崇敬,引起他的嫉妒心,欲與佛陀一比道行。
說起來,婆羅門教長已犯了三大障,他不捨尊榮被佛陀越過(貪名),他自以為道行高(我慢),他毀謗佛陀出道未久,沒有神聖可言(嫉妒),終至讓自己墮落地獄,受盡苦難。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遭遇許多事,有時候內心仍存有不好的習性,這時我會去想佛陀的教誨,讓自己心念慢慢修正過來。
那是否就此不再犯?不是的,但是我希望不好的習性愈來愈淡,終至消除。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