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son1980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3-06 06:06

告別GDP崇拜 陸尋求轉型

在歷經多年兩位數的高經濟成長率後,中國大陸將未來5年的年均經濟成長定在7%水平。對過去幾年持續高經濟成長率的北京來說,告別GDP崇拜的背後,有迫切的社會經濟因素。
11屆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4次會議今天開幕。在會議前夕,大陸官員、媒體不斷重覆提起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把幸福掛在嘴邊是因為「缺什麼就提什麼」,官方媒體「中國日報」最近調查顯示,13億中國人,只有6%感到幸福。
不久前,中國才剛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財富並非萬能,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天在人大開幕式就表示,大陸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嚴重。
從最基本的教育、住房、醫療、食品安全等基本民生問題,到去年以來急急飆漲的物價,還有越演越烈的貧富差距、官員貪腐、違法拆遷現象,這些扭曲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多年來深刻腐蝕了大陸的官民關係。
中國採行改革開放政策30多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大旗下,各級政府莫不把GDP(國內生產毛額)視為施政績效最直接的表現,在「唯GDP」目標下,多年來大陸經濟成長數字亮麗。
剛剛走入歷史的「十一五」期間(2006到2010年),年均GDP成長為11.2%,比「十五」期間(2001到2005年)的年均9.8%成長率增加了1.4個百分點。
但是漂亮的經濟數字,實際上是建立在很多的犧牲之上,除了10多億大陸人民,廣闊的中國國土也付出了代價,環境污染的問題已不容漠視。
早在2006年就有大陸經濟學者呼籲,中國政府應該在核算GDP時,考慮社會與自然資源各項成本,這種「綠色GDP」觀念曾紅極一時,卻一直停留在「說」的階段。 對於官方將未來5年GDP平均增速定在7%,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大陸媒體說,這代表中國政府將經濟成長重心放在調整結構上,並藉此壓抑地方政府投資熱情,「不再只盯著GDP這指揮棒」。
祝寶良分析,放慢的經濟增速不僅為結構調整爭取空間,也有助於中國因應可能成為常態的通貨膨脹形勢。
另一方面,大陸輿論有這樣的感概,30多年來,當官方聚焦被視為經濟發展「硬指標」的GDP時,貧富差距正不知不覺中被拉大,社會不公現象也不斷發生,這些現象讓人開始思考:經濟發展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分析說,「告別GDP崇拜,締造幸福中國」,已到了付諸實踐的階段。溫家寶今天在人大的報告顯示,「幸福指數作為一種政治導向的輪廓正在不斷清晰」。這種輪廓是否會轉化為全大陸社會的行動,有待未來5年驗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