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 發達集團技術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2-22 15:20

巴林近期群眾反政府示威運動之情勢分析

一、巴林基本背景介紹
(一) 巴林經濟總覽:巴林在波灣地區要算是經濟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發達的通訊及運輸設施使許多國際性公
司都選擇它這當成和波灣地區國家做生意的營運總部。做為其經濟多元化的目標之一,巴林早於2006 年8 月就
開始執行與美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是波灣地區中第一個與美國簽署FTA 的國家。然而巴林的經濟仍
依重於石油,石化產業的生產與提煉相關產值占巴林出口收益的60%、政府歲收的70%、及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11%(扣除與合股企業的產值),其它主要的經濟活動包括鋁業生產、金融業、及建築業等,其中鋁為石油之外,
巴林第二大出口項目。巴林與馬來西亞之間彼此競爭搶著要成為全世界伊斯蘭式金融的營運中心,並仍不斷的探
勘新的天然氣蘊藏,以供應其石化業及鋁業擴展的需要。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是巴林長期以來的經
濟問題,在2009 年,巴林政府為降低國民失業率,取消對外籍勞工的擔保人制度,為增加雇用外籍勞工的成本。
全球金融危機使得挹注於巴林非石油相關發展計畫的資金減少,也因此使得其經濟成長減緩。其他巴林要面臨的
經濟問題包括因大型補助津貼計畫使得政府債務的增加、大型公共建設計畫的融資問題、及債務重整情況等,舉
如資金援助國營的海灣航空公司(Gulf Air)也是其一。
二、巴林示威活動之遠因
(一) 教派不同的差別待遇:占巴林總人口七成的什葉派民眾,政治、經濟地位,遠不如享有統治權的遜尼派,
在巴林漂亮的經濟數字背後,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由於當局禁止什葉派,擔任警察、軍人及政府高官,
寧可從其他遜尼派國家,像是約旦、敘利亞,聘請外籍勞工,且根據巴林人權份子表示,不只是政府,連國營企
業也開始採取這種措施,似乎要確保什葉派停留在社會的底層。
(二) 政府要職被特定少數份子長期把持:巴林多數內閣閣員,都是皇親國戚,現在的總理哈里發是國王的叔叔,
他從巴林1971 年獨立以來,就是總理,也是這波群眾運動抗爭的主要目標之一。雖國王哈麥德一向形象開明,
1999 年登基後,推行不少人權及政治改革,但也拿當了40 年總理的王叔哈里發沒辦法,因此外界認為巴林當局
對示威者變臉,背後可能渉及兩叔姪的權力鬥爭,推測這次下令負責鎮壓的鎮暴警察是聽命於總理哈里發 (美國
布魯金斯研究所中東專家瑞戴爾指出,巴林的鎮暴警察等安全部隊充斥外籍傭兵,他們樂於聽命行事)。
(三) 石油資源的匱乏,無法提供如波灣鄰國優厚的社福津貼:巴林過去從事傳統的珍珠採集,雖在1930 年代,
成為中東地區第一個挖掘出石油資源的國家,但如今石油資源已近枯竭,雖然近日國王宣布要給予每戶2,700
美元的現金津貼,但仍無法負擔得起像波灣地區國家那樣經常性且慷慨的社福計畫。
三、巴林示威活動之近因
受中東民主浪潮的影響:巴林什葉派的不滿,在這一波民主浪潮中傾洩而出,開始進行抗爭,沒想到引來血腥鎮
壓。受到突尼西亞及埃及成功推翻既有政權的鼓舞,巴林示威群眾從2 月14 日開始,就在首都麥納瑪(Manama)
紮營,想複製埃及的經驗,把麥納瑪的珍珠廣場(Pearl Square)變成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