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兒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1-02-14 08:31

舒肝、降熱、調腎方劑有助減輕臟器發炎

長期服用藥物時,要注意監測肝腎功能的變化。中醫師陳玫妃表示,任何的中藥、西藥、保健食品等,都是經由肝腎來代謝。服用藥物要選擇其優點對身體具有治療的療效,而優於它的毒副作用。用藥要對症才可改善疾病,若不對症,臨床上反而會導致一些副作用產生。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傳統中醫有所謂的「藥材炮製」,可以幫助藥物充分地發揮治療疾病的作用,同時,減緩病人產生毒性以及副作用。通常中藥的炮製,最主要目的,在於去除藥物自身的毒副作用。如川烏、草烏生用內服易於中毒,須炮製後再使用。另外,增強服藥後的療效,改變藥物性能,像是地黃生用於涼血;若曬製成熟地黃,則藥性則轉微溫,可用於增強補血療效;還可以去除藥物的病變、蟲卵、雜質等便於儲存。
陳醫師表示,臨床上可見有些病患服用藥物後,影響到肝腎的功能,如造成肝臟的發炎、GOP、GDP增高,以及腎臟功能的降低。這時候再服用這方面的藥物,更需定期地檢查肝腎功能。而中藥可以在臨床上輔助、調理因藥物所造成的肝腎負擔;有助於減緩肝臟發炎,幫助提升腎功能。
中藥輔助治療可用舒肝、降肝熱的方藥,舒肝清熱、化瘀,來降低肝臟發炎;如清肝經濕熱的藥方,具有舒肝、清熱、化濕的作用,可降低GOP、GPT。調腎中藥可用來改善腎功能。醫師也提醒,服用藥物要有正確的觀念,具治療性的藥物症狀改善後,即可依照醫師指示下停用;而調理性藥物也需要依中醫體質辨證論治來服藥,才能達到真正的改善。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