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ison1980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1-02 08:08
陸資來台鬆綁 考驗政府智慧
陸資議題今年仍是兩岸協商重點,面對中國期待台灣限制鬆綁,開放投資研發等領域,對內有綠營質疑、擔憂陸資來台影響就業等疑慮,如何鬆綁陸資來台,創造雙贏,考驗政府智慧。
台海兩岸去年協商成果豐碩,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今天正式啟動,但未來談判將愈加艱難,尤其面對中國期待陸資來台投資早日鬆綁,政府應有更完整規劃因應。
事實上,任何國家在就自由貿易洽談時,解除投資障礙都是其中的重要項目,而且必須是雙向,但就如同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強調,兩岸關係特殊,還要考量雙方經濟規模大小問題。
雖然必須考量雙方經濟規模,但有人認為,政府對陸資來台的確限制頗多。
根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規定,陸資來台投資業別項目、限額及投資比率,由主管機關會商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相關機關擬訂,報行政院核定。
辦法明定陸資禁止投資項目包含經濟上具有獨佔、寡占或壟斷性地位;政治、社會、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內經濟發展或金融穩定有不利影響。
由此觀察,官方對開放陸資來台決策確實很謹慎。
因此,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佈的數據,從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至2010年11月底止,核准的投資案共99件,金額僅1.31億美元。
相較台灣2010年前11個月對大陸的投資就超過100億美元相較,雙邊的投資不成比例。
對陸資來台這樣的進展,江丙坤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如果瞭解(陸資)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就應該允許陸資(進一步開放)來台。
但江丙坤也指出,陸資來台進一步鬆綁議題,因「裡面摻雜了一些國內政治因素,總是要顧慮到將來腳步的問題,這方面必須有秩序地一步一步來。」
面對有些人擔憂核心產業被併吞或政治因素等考量下,無法樂見根據台灣經濟需求讓陸資來台鬆綁,曾經擔任經濟部長的江丙坤說,這對站在第一線的人還好,因為海基會只是最後根據各部會完成的東西與大陸簽署而已,但「站在老部長的身份就不一樣,站在經濟官僚的想法就不一樣。」
事實上,增加投資,對經濟和就業都有利。
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就引用經濟部統計資料指出,目前已來台投資的大陸企業,僱用台灣員工達2500到3000人,對基層民眾就業有幫助。
此外,對岸也對台灣在促進投資上沒有達成「雙向」目標多所抱怨,甚至傳出這也是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無法順利在第6次江陳會談簽署的原因之一。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日前出席「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學術論壇」指出,許多大陸企業抱怨,台灣投資不夠透明化,限制頗多,他建議兩岸應進一步開放,讓陸資來台投資法令更透明化、更便捷化,才能為彼此共榮提供更多契機。
陸資來台,想投資的其實不是房地產,江丙坤去年12月30日在立法院答詢時已明白指出,大陸企業來台,最想投資的是台灣研發領域,「他們知道台灣有研發人才」。
事實上,大陸推出的「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就是要把低附加價值的代工製造,轉型為尖端技術主導的產業,但大陸知道,這方面若能和台灣合作,才能快速發展。
在台灣科技界有20年資歷,到大陸經商也有10年的業界人士表示,台灣正在高喊利用大陸市場,創立自有品牌,推動兩岸設置標準,進而合作賺取全世界的錢,因此更該引導陸資來台,創建能與國際接軌的新產業標準,並推廣成為世界共通標準,才是雙贏之道。
這位人士說,陸資來台並非「牛鬼蛇神」(文革用語,通常指難纏的反對人士),政府在研究規劃如何開放陸資時,應同時考量到雙方需求與互補,作好完整規劃,並把陸資引導到「合則兩利」的產業投資,而且還要做好對人民說明的「說帖」,才能把陸資來台「為我所用」,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