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12-18 22:55

三十九、法句譬喻經——惡行品之二

本帖最後由 曾經 於 14-06-09 10:31 編輯
Monet With Beethovens Symphony No. 7
fSXrTkpgE6o?autoplay=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XrTkpgE6o
三十九、法句譬喻經——惡行品之二
經文︰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諸天人說法,時國王第二兒,名曰瑠璃,其年二十,將從官屬,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禪為王。
有一惡臣名曰耶利,白瑠璃王︰王本為皇子時,至舍夷國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為諸釋種子所呵罵詈(ㄌㄧˋ),無有好醜。爾時見敕︰若我為王,便啟此事。今時已到,兵馬興盛,宜當報怨。即敕嚴駕,引率兵馬,往伐舍夷國。
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訶目犍連。見瑠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國,以報宿怨。今當伐殺四輩弟子,念其可憐,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瑠璃王,攻舍夷國,我念中人,當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國人︰一者、舉舍夷國人,著虛空中。二者、舉舍夷國人,著大海中。三者、舉舍夷國人,著兩鐵圍山間。四者、舉舍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瑠璃王,不知其處。
佛告目連︰雖知卿有是智德能,安處舍夷國人,萬物眾生,有七不可避。何謂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緣。此七事,意雖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不可得離。
於是目連,禮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國人,知識檀越,四五千人,盛著缽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瑠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
於是目連往到佛所,為佛作禮,自貢高曰︰瑠璃王伐舍夷國,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國人,四五千人,今在虛空,皆盡得脫。
佛告目連︰卿為往看缽中人不也?曰︰未往視之。佛言︰卿先往視缽中人眾。目連以道力下缽,見中人皆死盡,於是目連悵然悲泣,愍其辛苦。
還白佛言︰缽中人者,今皆死盡。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對之罪。
佛告目連︰有此七事,佛及眾聖,神仙道士,隱形散體,皆不能免。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佛說是時,座上無央數人,聞佛說無常法,皆共悲哀,念對難免,欣然得道,逮須陀洹果。』
白話解釋︰
『從前佛陀住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時,為很多天人說法。當時國王波斯匿的第二個兒子,名叫瑠璃,年齡才二十歲,就領著他的死黨,將他父親波斯匿王逼退,又殺了他的哥哥祇陀太子,自立為王。
在瑠璃王子部屬之中,有一位邪惡的人,名叫耶利,向瑠璃王說︰大王當初為皇子的時候,至舍夷國母舅的家,到佛陀精舍裏面,受到很多釋迦族的人呵責漫罵,出言不遜之至,當時大王曾經宣示︰如果我將來為王,一定報復此仇。現在時機已經到啦,大王!我們現在兵強馬壯,應該去報仇吧?
瑠璃王聽耶利提起往事,便下令準備車駕,引領兵馬,出征舍夷國。
當時佛陀的第二大弟子,是摩訶目犍連,在定中見到瑠璃王率領軍隊,來征討舍夷國,要報復宿仇,尤其首當其衝的,是佛陀四眾弟子,目犍連哀憐手無寸鐵的佛弟子將遭遇屠殺,便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報告說︰現在瑠璃王,要去攻打舍夷國了,我憐愍此國善良的人民將遭遇苦難,我想用四種神通,拯救舍夷國的人民︰第一、我將舍夷國的人,托起移到虛空之中;第二、我將舍夷國的人,托起放在大海上;第三、我將舍夷國的人,托起放在兩座鐵圍山之間;第四、我將舍夷國的人,托起放在別的大國中央,使瑠璃王不知他們藏在何處!
目犍連的話還沒說完,佛陀就向目犍連說︰我雖然明白你有這種本領,來安置舍夷國的人,但是世間萬事和眾生遭遇,有七件事無法逃避;是那七件事呢?
一、生;
二、老;
三、病;
四、死;
五、罪;
六、福;
七、因緣。
這七件事,心裏不管如何想逃避,也不能逃出七種因緣而得自在。
如果你以神通,即使能擺平舍夷國的苦難,但是他們過去世的罪業,還是不可能逃脫掉。
目犍連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頂禮便離開精舍,但他暗作主張,還有一點不相信佛陀的話,便用神通將舍夷國的所有知識道德高的重要人物四五千人,集中放在缽裏,運托到太空星群之間。
此時瑠璃王已掃平了舍夷國,屠殺了三億多人,已經引兵回國。
因此目犍連走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非常得意說︰瑠璃王征伐舍夷國,弟子為了救人,承世尊的神威加被,我已救出舍夷國四五千人,現在全部在太空中,他們已經脫離災難了!
佛陀向目犍連説︰是嗎?你去看你缽內所裝的人是否還存在?目犍連説︰我還沒有去看過。佛說︰你先去看一下,缽子裏有多少人?因此目犍連以他的神通力進入缽裏,看到缽內所有的人全部死亡了。目犍連十分懊惱、悲泣,對死難的舍夷國人,十分憐愍。
他又回到佛陀的精舍,報告佛陀說︰缽子裏的人已經全部死亡。我以佛陀的神力,也沒辦法免除他們前世的罪報。
佛陀向目犍連說︰這七件事,即使佛陀、菩薩、阿羅漢等有道之人,神仙、梵志隱去身形,分身千百位,也逃脫不掉。
因此佛陀,就說了下面的偈語︰空中海上逃不掉,隱於山中亦難逃;三界無處可免除,過去罪殃會來報。眾生有許多苦惱,不能免於生老死;唯有大仁大智者,不記他人之過惡。
佛陀說此偈時,座上有無央數聽眾,聽佛陀說世間無常的道理,都深感悲痛,尤其想到業報難逃,因此大眾聞法後,心開意解而得道,也證了初果。』
◎◎
無常經云︰『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乘,尚捨無常身,何況諸凡人!』
《讀後感想》︰
看完經文,雖不知舍夷國人他們前世的罪業是什麼?但感覺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的老師曾說︰「與人結善緣,心存善念對別人好,若有人對我們不好或虧欠我們,不要放在心中,把他當作是來成就我們的。」
人際相處之間,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糾葛,有時候誰對誰錯很難論斷,每人立場不同看法不同,心胸寬大一些,能容人處且容人,吃點小虧亦無妨。
若對方有欠我們什麼,自己先放下,也勸對方不要掛礙,免得來世對方還要辛苦的還債。
生命是短暫匆促的,有些事不用太分別、執著、妄想,看清真正事相,做些該做且值得去做的事,這樣生活才會愉快,生命才會有意義。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